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这是一张关于专升本教育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章节的思维导图。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适用于正在备考教育学专升本考试的同学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教师与学生
教师
概述
(一)概念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性质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巴黎会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提出 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 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993颁布 199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 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三)地位
专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直接体现)、政治地位、职业声望
(四)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
3.专门化阶段
标志: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
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盛宣怀 1897,上海,南洋公学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梁启超
4.专门化阶段(教师教育大学化)
(五)教师职业角色
1.传道者的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的角色(榜样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家长代理人,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反思者的角色
7.学习者,学者的角色
(六)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新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引导者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 3.从学校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
①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②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③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 ③教师需要教育机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
三.教师劳动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个人价值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价值
1.模糊性
2.滞后性
3.隐蔽性
四.教师职业素养
(一)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二)
(三)
(四)
五.教师专业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精神内涵,也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一般文化知识
3.专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4.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
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教师发展学校
校本培训
反思性教学
教师行动研究
同伴互助
自我教育 最直接,最普遍 自我反思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途径。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非关注阶段
虚拟关注阶段
生存关注阶段 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任务关注阶段
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教师的人格特征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一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
制定法律法规
提供经济保障
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勇于实践
恒于研究
善于学习
勤于反思
学生
一.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195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念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二)学生的法律地位
学生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生存权
人身权
①人身自由权
②人格尊严权
③隐私权
财产权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权利
最主要的权利:受教育权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二.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自觉性也称主动性,主观能动性最低表现形式
独立性也称自主性
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责权主体
三.现代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式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概念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表现
基本关系,教育关系也称工作关系
最高层次的关系,伦理关系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
教师中心论 赫尔巴特,凯洛夫
儿童中心论 卢梭,杜威
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专制型
放任型
民主型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领导方式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扬教育民主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老师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学风教育
改善校园人际关系
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尊师爱生(最高层次)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最基本)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