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法学.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法学.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思维导图,24年法硕车润海一本通,包含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等。
这是一篇关于法学-第八章 正当化事由思维导图,24年法硕车润海一本通,包含正当化事由概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2024一本通第八章正当化事由,分享了正当化事由概述、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定义
着手之前无未遂,着手之后无预备,中止存在全过程
概念
1.犯罪既遂
2.犯罪预备、未遂、中止
3.犯罪形态能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
1.终局性
2.法律性
3.排他性
三、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一)未完成形态只能存在于部分直接故意犯罪中
1.间接故意不存在未完成形态
2.一些直接故意犯罪也不存在完整的未完成形态
(1)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未遂
(2)情节犯不存在犯罪未遂
(二)未完成形态不可能存在于过失犯罪中
(三)故意犯罪停止状态只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犯罪过程以开始进行预备活动为起点,以犯罪行为彻底完成为终点
四、故意犯罪停止状态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第二节 犯罪既遂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
二、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一)犯罪既遂的不同学说
1.结果说
2.目的说
3.构成要件(齐备)说
(二)犯罪既遂的通说—构成要件(齐备)说
三、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
1.行为犯
举动犯是一种特殊的行为犯
2.危险犯
3.实害犯
四、对既遂犯的处罚
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第三节 犯罪预备
第22条
一、概念与特征
1.主观意图
2.客观预备活动
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
3.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
二、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
犯意表示
犯罪预备
三、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区别
预备的预备不是预备行为,实行行为的预备是预备行为
1.实行行为符合分则条文中的某一犯罪行为
2.实质区别:是否直接侵害犯罪客体
3.此罪的实行行为有可能是彼罪的预备行为
四、对预备犯的处罚
第四节 犯罪未遂
第23条
1.犯罪分子已着手实行犯罪
1.单一实行行为
2.选择实行行为
3.并列实行行为
4.复合实行行为
2.犯罪未得逞
3.意志以外的原因
1.行为人自身以外的原因
2.行为人本身能力的原因
3.行为人主观认识错误的原因
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
(一)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分类的意义
行为人自以为是否实行终了
(二)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 分类的意义
1.不能犯未遂
有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
2.不能犯未遂
因事实认识错误,不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
(1)工具不能犯的未遂
(2)对象不能犯的未遂
(三)两种分类之间的关系
同一分类相互排斥,不同分类可以交叉
(四)未遂犯处罚
三、迷信犯与不能犯未遂
迷信犯
区别
1.常识是否有错
2.行为是否一致
3.是否构成犯罪
四、对未遂犯的处罚
第五节 犯罪中止
第24条
(一)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
1.犯罪中止可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实行阶段
2.犯罪行为在中止前尚未停止下来呈现终局性的形态
3.犯罪行为明显告一段落归于未遂后,有某种补救行为的,不成立中止
4.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可重复加害的行为,可以成立中止
(二)自动性: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1.自动性判断标准
①核心标准一:主观说
②重要标准二:客观说
③辅助标准三:是否担心当场被抓捕
④参考标准四:行为人放弃犯罪是否面临较大的障碍
2.自动中止犯罪的原因
(三)客观有效性:实施中止行为并有效地阻止犯罪结果发生
1.消极中止
2.积极中止
①要求:一是主观上有真挚的努力,二是客观上足以避免结果发生
②中止行为的有效性
二、犯罪中止的分类
1.预备阶段的中止
2.实行阶段的中止
①未实行终了的中止
②实行终了的中止
三、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的区别
自动性
四、对中止犯的处罚
1.造成损害的含义
①必须是既遂结果以外的危害结果
②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结果,而不是泛指一切结果
2.造成实害的原因
是先前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不包括中止行为造成的损害
着手
客观
客观面临紧迫危险
主观
计划着手意思
随时着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