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
超全知识点总结!看过的人都说好。马原是我们大学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考研党更加重要,我对马原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每一个板块总结的十分详细,如果有不足之处欢迎来指正,一起来讨论呀!
编辑于2021-04-28 14:53:36马原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
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加剧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起义
1838年英国爆发了延续十余年的全国性工人运动--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十月革命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现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革命性
指马克思主义的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实践性
指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第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第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新时代仍然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哲学导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四个对峙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定义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做了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和运动
运动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和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物体具有长宽高三度
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实践观
实践的意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性原理
规律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质是一个
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定义和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
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联系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发展的趋势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若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1)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方法论意义: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仆后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
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现象与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想思维才能把握
本质决定现象,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
现实性与可能性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必然和偶然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区别
产生和形成原因不同
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
偶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个别表现
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统一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内容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外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愈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面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也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左右
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决定的
方法论意义: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区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由质到量则是人们认识的深化
度是指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是质和量的统一。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它是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标准
量变、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
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