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免疫学——第3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基于科学出版社《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第五版教材整理,免疫器官与组织包括中枢与外周两大部分,各自又包含不同的器官、组织;其结构、作用又彼此互不相同。
编辑于2023-11-19 19:35:02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汇总归纳二手相机的验机要点,详细描述了手机的检查流程,包括检查螺丝是否有划痕或拧动痕迹、电池触电卡口是否磨损、CMOS是否有划痕、污渍或霉菌等。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检指南和注意事项,帮助新手更快更准确找到自己的心仪相机,
笔记参考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五版《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中医)》,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多种机体细胞(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
现代的基础知识教育下,感觉自己的阅读能力在逐渐下降,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这本书读完感觉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总结,整理成思维导图如图。
第3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
作用: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主导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
包括
骨髓
结构
红骨髓
造血组织
基质细胞: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造血细胞
血窦
黄骨髓
功能
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HSC→①髓样干细胞(→各粒细胞;单核细胞;DC;红细胞;血小板……) ②淋巴样干细胞→T、B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
HSC:即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多能造血干细胞 DC:树突状细胞
B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
淋巴样干细胞→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
抗体产生主要场所
体液中B细胞→浆细胞→迁入骨髓→骨髓内产生抗体(血清中抗体主要来源)
胸腺
结构
外表面:结缔组织
实质:被分为小叶→外层皮质;内层髓质;交界处血管丰富
外皮质层:抚育细胞(特化的上皮细胞)→多细胞复合物→封藏多个胸腺细胞
髓质:胸腺小题(环状)—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细胞碎片→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细胞
胸腺细胞
前T细胞→胸腺细胞→不成熟的T细胞(皮质)→成熟T细胞(髓质)
TSC
胸腺基质细胞
成分:TEC(主);巨噬细胞、DC、成纤维细胞
TEC:胸腺上皮细胞
表达表面分子、胸腺激素、细胞因子→胸腺微环境→胸腺细胞发育必需信号
胸腺微环境 组成成分:TSC(最主要)、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细胞因子 细胞外基质: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参与胸腺细胞在胸腺内移行和成熟 TSC 分泌胸腺肽类分子(胸腺素、胸腺生成素等)→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 分泌细胞因子→结合胸腺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调节胸腺细胞发育及相互作用 与胸腺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诱导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功能
T细胞发育成熟的主要场所
发育成熟的特征
选择性表达:TCR CD4+/CD8+
MHC限制性识别抗原
阴性选择:产生自身耐受
腔上囊(法氏囊)——禽类特有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结构
被膜:结缔组织
实质
皮质
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
B细胞定居场所
内含淋巴滤泡
淋巴滤泡=淋巴小结
初级淋巴滤泡:未受抗原刺激→无生发中心——含静止的初始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
次级滤泡:受抗原刺激→出现生发中心——B淋巴母细胞+滤泡辅助性T细胞+FDC
FDC:滤泡树突样细胞
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副皮质区)
T细胞定居+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高内皮小静脉(HEV):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由高柱状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髓质
髓索:含B细胞、T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
髓窦:巨噬细胞含量多→滤过作用强
淋巴管: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
功能
免疫细胞定居场所
占比约:T细胞75%;B细胞25%
深皮质区——分化成熟的T细胞
浅皮质区——B细胞
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场所
抗原→淋巴结→T/B细胞识别抗原→T/B细胞活化增殖→效应T/抗体→淋巴管-胸导管-血液→抗原存在部位发挥效应
T/B细胞淋巴:活化至增殖分化期间的反应 T细胞-DC B细胞-FDC T细胞-B细胞 T细胞-Tfh
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义: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淋巴细胞循环过程:血液循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HEV信息素)→HEV间隙→淋巴结实质→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进入局部组织)
单次循环耗时:24-48小时
作用:合理分布淋巴细胞→增加识别抗原机会、传递免疫信息
滤过作用
组织(病原微生物、毒素)→淋巴液→淋巴结(巨噬细胞/其他机制)清除
脾脏
结构
白髓
动脉周围淋巴鞘
T细胞居住区
淋巴滤泡
B细胞居住区
初级滤泡→(受抗原刺激)→次级淋巴滤泡:区别有无生发中心
红髓
髓索:含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髓窦:循环的血液
边缘区
白髓与红髓交界处
血液、淋巴细胞进出通道
功能
免疫细胞定居场所
占比约:T细胞40%;B细胞60%
成熟的淋巴细胞定居
适应性免疫反应发生场所
对血液来源的抗原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脾切除:血液中病原菌→菌血症/败血症
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细胞因子、补体……
滤过作用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死亡的自身细胞、蜕变细胞、免疫复合物
非免疫的功能:储存红细胞的血库
黏膜免疫系统MIS
别称: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包括
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
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尔集合淋巴结、阑尾等
结构
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派尔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肠系膜淋巴结、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组织等
肠壁的器官化淋巴组织:派尔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滤泡→黏膜上皮细胞包被 肠系膜淋巴结——器官化淋巴组织:肠粘膜免疫应答场所 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防止感染经肠道入侵
摄取抗原的途径
抗原→M细胞(黏膜上皮散在分布,=膜性细胞=微皱褶细胞)→DC→T细胞
M细胞: 黏膜上皮散在分布,=膜性细胞=微皱褶细胞 基底部凹陷成小袋,内含T细胞、B细胞、DC 摄入抗原方式:胞饮/内吞
抗原→树突状细胞的凸起→肠壁输入淋巴管→肠系膜淋巴结
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
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淋巴组织
防御感染经空气侵入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
分布于:支气管上皮下
结构:与派尔集合淋巴结相似
作用:滤泡中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增殖形成生发中心产生免疫应答
功能和特点
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病原体→黏膜固有层固有免疫细胞→固有免疫应答→局部炎症反应→黏膜局部适应性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
※分泌型IgA此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共同黏膜免疫系统的作用
局部黏膜免疫后产生的记忆细胞可迁移至其他黏膜组织发挥效应
如:GALT活化的淋巴细胞→泌尿生殖道黏膜组织发挥作用
对共生菌和食物—低应答/免疫耐受
共生菌:肠道内定居 非致病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