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糖类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生物化学-糖类的思维导图,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能对感兴趣的小伙伴学习提供帮助。
编辑于2023-11-20 12:59:46糖类
概述
多羟基醛/多羟基酮
醛糖
三碳糖
甘油醛
四碳糖
赤藓糖
五碳糖
核糖、阿拉伯糖、木糖
六碳糖
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
酮糖
三碳糖
二羟丙酮
四碳糖
赤藓酮糖
五碳糖
核酮糖、木酮糖
六碳糖
果糖
功能
氧化放能产生ATP
贮存能量
作为合成其他生物分子的前体和细胞的结构组分
参与细胞之间的分子识别和信号转导
单糖
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几糖、庚糖
结构
手性相关特殊糖
二羟丙酮无手性,无旋光性
丁酮糖只有一个手性C原子(其他具有手性的单糖至少有2个手性C)
D/L构型判断
编号最高的手性C(与羰基距离最远)与甘油醛比较
D型(右)
L型(左)
单糖大多数是D型
异构体
对映异构体
互为镜像关系
D-果糖和L-果糖
非对映异构体
一对旋光异构体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手性C的构型相反,但不呈镜像关系
D-甘露糖和D-半乳糖
差向异构体
一对旋光异构体只有一个手性C的构型不同
D-甘露糖和D-葡萄糖、D-半乳糖和D-葡萄糖
异构体数量
(n为手性C个数)
单糖的性质
旋光性
除二羟丙酮外都具有旋光性
羰基和羟基的反应性
成环
醇羟基对羰基亲核进攻,形成半缩醛或半缩酮
葡萄糖环化为六元环的吡喃糖
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环化为五元环的呋喃糖
α、β异构体
异头物C(被进攻的醛羰基或酮羰基C转变)
α异头物
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在环的下方,与原来编号最高的手性C上的羟基具有相同的取向
β异头物
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在环的上方,与原来编号最高的手性C上的羟基具有不同的取向
稳定性
椅式构象比船式构象更稳定
β构型比α构型更稳定
变旋(mutraotation)
名词解释
一种糖类化合物的两种异头物在水溶液中发生互变,并达到平衡,从而导致旋光度改变的现象。(开环,成链后重新成环)
特例
不能形成环状结构,就不会有变旋现象,如甘油醛
条件
环状结构,存在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使其能够开环
异构
碱性条件下,醛糖通过烯二醇中间物与2-酮糖实现互变
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的烯二醇中间物相同(C3、C4、C5上的构型相同)
成脎
条件
还原糖,存在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
还原糖的C1和C2能够与苯肼反应生成糖脎(黄色结晶)
用途
鉴别还原糖
成苷
条件
存在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
名词解释
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其他带有羟基或氨基的化合物反应,脱水生成缩醛类或缩酮类化合物就是糖苷
涉及名词
糖基、配基、糖苷键
糖苷键分为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主要),糖苷怕酸不怕碱
核酸分子中的核苷是由碱基与核糖或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的β-糖苷
特点(无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的糖苷)
有旋光作用,无变旋现象,不能被Fehling试剂或Benedict试剂氧化,不能成脎
呈色反应
Molisch反应
可区分糖类与非糖类(鉴别糖类)
先α-萘酚/乙醇后浓硫酸。液面交界处紫红色环
Seliwanoff反应
鉴别酮糖和醛糖
先浓酸后间苯二酚。酮糖鲜红色,醛糖淡红色
间苯三酚反应
鉴定戊糖
戊糖与间苯三酚/浓盐酸生成朱红色物质,其他单糖生成黄色物质
Fehling试剂或Benedict试剂(弱氧化剂)
鉴定还原糖,单糖都是还原糖
几种重要的单糖
D-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糖酵解的中间物
D-葡萄糖
能源物质,对神经细胞尤为重要,血糖组成
D-半乳糖(脑糖)
脑和神经组织中糖蛋白的成分
D-果糖
天然糖类中最甜
D-核糖和2-脱氧-D-核糖
分别是RNA和DNA的组分
寡糖
2-10个单糖缩合并以糖苷键相连
还原端与非还原端
还原端
异头物C上的半缩醛羟基以游离形式存在
非还原端
异头物C参与形成糖苷键的一端
书写
非还原端写在左边,还原端写在右边
二糖
特点
一个单糖的连接C总是C1,另一个单糖连接C的位置可变。衍生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分类
还原糖
特点
存在游离半缩醛羟基,具有还原性,可与Fehling试剂或Benedict试剂反应,存在变旋现象
举例
乳糖(半乳糖-β-1,4-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异麦芽糖(葡萄糖-α-1,6-葡萄糖)、纤维二糖((葡萄糖-β-1,4-葡萄糖)、)
非还原糖
特点
两分子单糖各自使用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脱水生成。有旋光性但无变旋现象,不能被Fehling试剂或Benedict试剂氧化,不能成脎
举例
蔗糖(葡萄糖-α-1,2-果糖)、α,α-海藻糖
多糖
特点
大于10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缩合而成
糖苷键的类型与机械强度和溶解性质有关
以α-1,4-糖苷键相连的多糖比较软,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如淀粉和糖原
以β-1,4-糖苷键相连的多糖比较硬,难溶于水,如纤维素和几丁质
还原端和非还原端
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的一端为还原端,另一端为非还原端
无确定的相对分子质量
无变旋现象和还原性
还原端占比太小
分类
根据组成分类
同多糖
相同的单糖分子组成
杂多糖
不同种单糖单位组成
根据功能分类
贮能多糖
淀粉
直链淀粉
α-1,4-糖苷键相连,无分支,重复的单糖单位为葡萄糖,重复的二糖单位为麦芽糖
遇碘变蓝
支链淀粉
α-1,4-糖苷键与α-1,6-糖苷键(分支的原因)。有分支,重复的单糖单位为葡萄糖,重复的二糖单位为麦芽糖和异麦芽糖
遇碘变紫红色
类别
同多糖(葡萄糖)
糖原
肝糖原(主要形式)、肌糖原、肾糖原。短期能源储备
功能
(肝糖原)为整个机体贮存能量,特别是神经细胞,有利于维持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的稳定
(肌糖原)只为肌细胞贮存能量
(肾糖原)为整个机体贮存能量,但所占比例有限
短期能源储备。高度分支结构有利于它在机体内迅速动员或重新合成
类别
同多糖(葡萄糖)
以多糖而不是单糖贮存能量的原因
多糖形式能够降低给细胞带来的渗透压,渗透压只取决于分子的数目
结构多糖
纤维素
特点
线性无分支分子,以β-1,4-糖苷键相连,重复的单糖单位为葡萄糖,重复的二糖单位为纤维二糖
完全伸展的带状构象,存在键内氢键、链间氢键、片层间氢键,为纤维素赋予一定的强度
大多数动物因消化道的水解酶无法识别β-1,4-糖苷键而难以利用;反刍动物和白蚁消化道内古菌或细菌能分泌β-糖苷酶水解纤维素
类别
同多糖(葡萄糖)
片层排列方式
平行排列(片层链的还原端都在一侧,非还原端在另一侧)
几丁质
特点
线性无分支,伸展的带状构象。存在于昆虫骨骼肌与真菌细胞壁
连接方式
β-1,4-糖苷键
类别
同多糖(N-乙酰葡糖胺:NAG)
片层排列方式
全平行排列、全反平行排列、混合型排列
世界上唯一含阳离子的可食性动物纤维
木聚糖
用途
植物细胞壁中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
连接方式
β-1,4-糖苷键
类别
同多糖(木糖)
糖胺聚糖(GAG)(黏多糖)
类别
杂多糖,重复的二糖单位为己糖醛酸和己糖胺(角质素除外)
透明质酸(玻尿酸)
唯一一种不含硫酸基团的糖胺聚糖,亲水性强
硫酸角质素
硫酸软骨素
硫酸皮肤素
肝素
含有硫酸基团,可与核心蛋白以共价键构成蛋白聚糖
琼脂糖
类别
杂多糖
糖缀合物
糖类与非糖物质以共价键相连的复合物
糖蛋白和蛋白聚糖
糖肽键的连接方式
O型
还原端的α-GalNAc残基的半缩醛羟基与多肽链的Ser/Thr残基的羟基缩合
N型
还原端的β-GlcNAc残基的半缩醛羟基与多肽链的Asn的酰胺基缩合
糖蛋白
一般为分泌蛋白和细胞膜蛋白。蛋白质为结构和功能的中心,糖起点缀和陪衬作用
寡糖链
对蛋白质的稳定性、溶解性有影响。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如分子识别、信号转导、多肽链折叠、蛋白质翻译后的分拣和定向
蛋白聚糖
糖为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蛋白质起点缀和陪衬作用
肽聚糖(黏肽)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主要成分
N-乙酰葡糖胺(NAG)、N-乙酰胞壁酸(NAM)、短肽
短肽不是在核糖体合成的,会有D型氨基酸,可防止宿主体内的蛋白酶对其降解
NAG和NAM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
溶菌酶能水解NAG和NAM之间的糖苷键;青霉素、头孢菌素能干扰短肽链间的联结
糖脂和脂多糖
糖脂
重点在脂,两性,疏水脂在膜上,亲水糖暴露在细胞表面
脂多糖(LPS)
两性,重点在糖,革兰阴性细菌,内毒素
组成
O-抗原、核心糖链、类脂质A(毒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