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的思维导图,抗病性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每种植物都会遭到各类病原物的侵袭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尽管如此,但是许多植物仍能经受住这些侵害而存活下来,并生长良好和得到可观的产量。这说明什么呢?植物存在抗病性。
这是一篇关于植物病原物在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的思维导图。植物病原物是以活的植物为生、从活的植物获取食物和能量,并影响被取食的寄主植物生长的寄生生物,又称为病原菌。
这是一篇关于寄生性植物的思维导图。寄生植物,它们只以活的有机体为食,从绿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寄生植物不含叶绿素或只含很少、不能自制养分的植物,约占世界上全部植物种的十分之一。它们只以活的有机体为食,从绿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而使寄主植物逐渐枯竭死亡。它们是致命的依赖者,植物界的寄生虫。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植物的抗病性在病害互作中的作用
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类别
概念
抗病性
类别
按照寄主植物对病害i的抵抗性质
避病
抗病
耐病
抗损害
抗再侵染
诱导抗病性
按照遗传方式
主效基因抗病性
微效基因抗病性
按照寄主植物的抗病机制
被动抗病性
主动抗病性
按照寄主抗病性与病原物寄生专化性之间的强弱关系
小种专化抗病性
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细胞膜透性改变
电解质渗透
呼吸作用
影响
葡萄糖讲解为丙酮酸的主要代谢途径发生变化
原因
寄生组织中生物合成的加速
氧化磷酸化作用的解偶联作用
末端氧化酶系统的变化
线粒体结构的破坏
光合作用
绿色组织被破坏
光合作用的面积减少
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合成受抑制而使叶绿素含量减少
叶绿素分解酶的活性较强,叶绿素被分解为叶绿酸脂和中绿醇,光合作用减弱
叶绿体和其他细胞器裂解,使二氧化碳的固定率降低
光合产物的转移受到影响
核酸和蛋白质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后核酸代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病原真菌
侵染前期病株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和核仁变大,RNA总量增加
侵染的中后期细胞核和核仁变小,RNA总量下降
TMV侵染寄主后,由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寄主体内病毒RNA含量增高,寄主RNA,特别是叶绿体rRNA的合成受抑制,因而引起严重的黄花症状
植物受病毒侵染后常导致寄主蛋白的变向合成,以满足病毒外壳蛋白大量合成的需要
病程相关蛋白
酚类物质
酚类物质和相关酶活性增强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多酚氧化酶
水分生理
水分生理改变
水分吸收
水分运输
蒸腾作用
萎蔫、坏死等症状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互作机制
分类
亲和性互作
非亲和性互作
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遗传学
基因对基因学说
植物抗病基因
病原物无毒基因
寄主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
识别的概念
识别的方式
外源凝集素
共同抗原
激发子
抑制子
识别的类型
接触识别
性质
趋水性
趋化性
向触性
特殊识别部位
接触后识别
病原菌关联分子模式识别
病原菌效应分子识别
植物抗病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
信号传导的主要环节
通过细胞外LRR或TIR功能域识别外源、决定抗病特异性
通过NBS功能域内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转导外源信号
通过细胞内LRR等功能结构域传递磷酸化信号
基本信号通路
水杨酸(SA)
乙烯
茉莉酸(JA)
植物的抗病机制
被动抗病性因素
物理抗病性因素
植物表皮、蜡质层、角质层等
第一道防线
植物表皮层细胞壁发生钙化作用或硅化作用
抵抗果胶酶水解
气孔的结构、数量和开闭习性
抗侵入
皮孔、水孔和蜜腺等自然孔口的形态和结构特性
愈伤周皮
从伤口侵入的病原细菌和真菌
纤维素细胞壁
侵染和定殖的物理屏障
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都可能积累木质素
阻止扩展
导管的组织结构特点
不利于扩展
化学抗病性因素
天然抗菌物质
病原菌的控制物质
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所需的化学成分
物质
皂角苷类
不饱和内酯
芥子油
大蒜素
植物根部和叶部分泌抑菌物质
氰化物
有机酸
氨基酸等
主动抗病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