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学前儿童心理学之想象
内容包括:想象的概念、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想象的种类、发展趋势和特点、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内容全面,例子通俗易懂,重点处有标记,这一章节是教资考试的重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的概述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产生想象的条件
1.头脑中已有大量表象
2.大脑有操作表象的能力
想象的特点
1.形象性
2.新颖性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发明创造)
补充功能(弥补)
替代功能(补充)
调节功能(调节心理和生理)
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是否需要做一直努力可以分为
无意想象 也叫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想象 也叫随意想象有预定的目的,也需要一直努力的想象
再造想象 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等,非语言文字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经验性想象(个人经历和个人经验) 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
情境性想象(画面感) 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
愿望性想象(个人愿望) 在想象中表现出个人的愿望
拟人化想象(拟人) 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
夸张性想象(夸大) 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
创造想象(独一无二)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 指向于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想象的形成方式
1.综合(猪八戒)
2.夸张(画生气的妈妈把妈妈的脸涂成红色)
3.拟人化(小猪佩奇)
4.典型化(阿q正传)
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在学前,儿童学习中的作用
2.想象在学前儿童游戏中的作用
3.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与发展
一岁半到两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特点
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重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
没有情节的组合
2到3岁是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
纯粹的无意想象
想象有记忆的区别,不明显
想象依靠感知动作
想象过程进行缓慢,想象内容简单贫乏
⭐️⭐️⭐️3到6岁是幼儿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
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发展特点
想象直接由外界刺激引起,没有预定目的
没有想象主题或主题不稳定
想象内容零散,无系统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特点
有意向想水平较低
有意想象进一步发展,可以围绕一定主题进行
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再造想象发展特点
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刺激物或实际动作
幼儿的想象具有复制性和迁移性
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主要的地位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相比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
再造想象是幼儿生活所大量需要的
幼儿再造想象为创造想象的发展奠定基础
故而创造想象发展特点
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以称为表露式创造
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只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型的基础有一点改造
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散发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幼儿初期想象具有极大夸张性,幼儿中后期想象开始具有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些特征
💥💥💥想象与现实混淆
把渴望得到的说成已经得到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把自己带入到游戏或故事中去
⭐️⭐️⭐️学前儿童想象的培养(激奇心,扩视野,充活动,通活动,利玩具,创情境)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想象始终保持愉悦状态
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充分利用文学艺术活动发展幼儿想象
通过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想象力
充分利用玩具发展幼儿想象
创造情境让幼儿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