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事业单位 综合分析 公共基础 公基 必学-马哲1
这是一篇关于事业单位 综合分析 公共基础 公基 必学-马哲1的思维导图,包含认知论、唯物论、辩证法等。
编辑于2023-11-29 15:34:002024年最新教材,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2024年最新教材,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它是由“原产地+商品名称”组成,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类型,在属性上具有地方性特色。
2024年最新知识产权实务,商标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造成消费者混淆和市场秩序紊乱。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2024年最新教材,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等商业信息。
2024年最新教材,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它是由“原产地+商品名称”组成,是一种独立的知识产权类型,在属性上具有地方性特色。
2024年最新知识产权实务,商标权保护是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的独占使用权,防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造成消费者混淆和市场秩序紊乱。
马哲
认知论
核心:认识与实践
实践 是 认识 的基础、来源、动力、目的 —— 检验整理 实践高于认识(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1、实践的发展 不断 对认识 提出新的课题 2、实践 为认识提供 必要的手段和条件,强化认知能力 :①通过实践累计的经验材料;②通过实践创造的物质手段(工具、实验仪器)
劳动对认识发展起决定作用 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实践
【特性】 现实性 主观能动性 历史性:收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分类】 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 生产实践:最基础,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全部实践的基础
劳动 是 道德起源 的前提 实践 包含 劳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是实践的一种
认识
1、认识的本质: 是实践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 的 能动反映 意识是 人脑 对 客观存在 的 主观映像 2、劳动 在 认识发展 中起 决定作用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真理与价值
1、真理 客观性 绝对性(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 相对性(在广度上有待发展) 2、真理和谬误 相互对立、转化(度的问题) 3、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正确 的价值观 具有 正确的 引导作用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生产实践 决定着社会的 产生、存在、发展 【对社会发展 的影响】 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 加速或延缓 社会发展 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 决定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 两大矛盾: 矛盾= 辩证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之间的矛盾
劳动 是 道德起源 的前提 实践 包含 劳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社会活动),劳动是实践的一种
社会发展
根本动力-矛盾(特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之间的矛盾) 动力-实践 阶级对立社会+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直接动力→改革 (社会革命 的 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的 杠杆-科技革命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感知、情绪、情感、心态、习俗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 非意识形态 不会因为个人的身份、观念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数字)
两者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共产主义)、历史继承性 社会存在:发展不平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 (人和自然的关系)
劳动者(人,决定作用) 劳动对象(自然) 劳动资料(可应用的自然资源)
抓住 生产力 这个根本,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工具: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作用)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社会发展史 = 劳动发展史
社会生产 决定 科技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 政治上层建筑 核心:国家政权
国家: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不是权力机关
阶级: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
阶级对立的实质:一部分人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 + 上层建筑
马克思三形态理论
依赖物的社会、依赖人的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社会形态 更替动力-社会革命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2、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不是不变 3、人的本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历史人物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不能超越人民群众,不能改变历史趋势,存在偶然性和必然性
辩证法
辩证法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矛盾)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核心】 事物 是 联系和发展 的
联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整体≠部分之和 方法: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重视局部、选择最佳方案 【联系】 普遍性:蝴蝶效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客观性:喜雀报喜-违背客观性 条件性 多样性
发展
1、发展:过程性、前进性(总方向是前进性,没有曲折性) 2、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历史前进的、远大前途的)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 = 矛盾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二重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 和平、稳定、发展) 斗争性: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两点论、重点论) 特殊性:个性,相对的(中国特色、白马、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普遍性:共性、绝对的(马)
普遍性与特殊性,要求: 不平衡发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不同矛盾之间) 主要矛盾 推动 事物发展 主要矛盾:重点、核心、基础、首位、突破口 2、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一个矛盾内部) 矛盾的主要方面:本质、性质、基本面、优势、总的来说
质量互变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量变、质变、度】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总的量变中 有部分 质变 适度原则:掌握火候、注意分寸、治大国如烹小菜 不平衡中的“平衡”:体现的是内部 多方的度为发生变化,达到相对平衡状态
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自我否定、发展的环节、新旧事物联系=实质是“扬弃”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过程:前进性、曲折性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大类环节
【统一不可分割】 原因 & 结果:特定条件下,因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可转化 偶然 & 必然:可转化,偶然性包含必然性 可能性 & 现实性:可转化 现象 & 本质:揭示客观事物内外关系 (假象:歪曲的现象,也表现本质) 内容 & 形式:内容决定形式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存在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的载体) 物质统一世界 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
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稳中求进 运动:绝对、无条件、永恒 静止:相对、有条件、暂时——静止是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和时间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时间:持续性、顺序性、一维的,一去不复返 空间:广延性、伸张性、三维的
实践
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根本动力) 社会生活 本质 是实践
意识观
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规律
【客观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创造、改变、消灭 【主观能动性】 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 辩证关系: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 人脑 对 客观存在 的 主观映像 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植物-动物-人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劳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哲学概论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单一领域特殊规律 1、哲学 以具体科学成果 为基础 2、哲学 为具体科学研究 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
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金木水火土、气、天地、原子.假-荀子、水是万物之源 近代 形而上唯物主义 (否认了内部矛盾,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 基本粒子的构成-原子是世界的本源 孤立/片面/静止 (无辩证观,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人、我、心、感觉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王阳明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贝克莱 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道、理、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老子 道是天地之根 朱熹 理在物先 黑格尔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柏拉图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学说 最早发表的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 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国际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共同纲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848《共产党宣言》 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1845《费尔巴哈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成熟) 最厚重、工人阶级圣经:《资本论》(政治经济学)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 为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起草的党纲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
马哲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简称):无产阶级、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组成部分: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细胞科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实践统一科学与革命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实践性 科学性 革命性 发展性 人民性 实践统一科学与革命 马克思的重要贡献:①世界观和方法论:剩余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崇高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物质财富、精神境界、个人自由)
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马政经
抓手:剩余价值 枢纽:劳动的二重性
共产主义
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提高,个人自由,人类解放 物质财富:按需分配 精神境界:和谐 个人自由: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受规律支配→掌握规律、改造世界) 人类解放:自然界奴役、旧社会关系束缚、传统思维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