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农业经济学第三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学第三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经济组织为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而构成的一个网络体系。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克服自身规模狭小的弊病,获得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服务规模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三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概述
含义
由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合作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涵盖每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涵盖每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对分散农户提供从产前产中直至产后的专业化、系列化、全程化服务,解决一家一户无法胜任的事情,确保为农业生产和农户经营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社会化服务产生的理论基础(两个前提)
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
本质(两方面质的规定性)
它是在商品农业发展基础上,从直接生产部门出发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分工体系
构成该体系的涉农经济部门同农业生产部门之间通过市场纽带确立了新型的市场关系
主体分类(四种主体)
政府有关专业经济技术部门和农业直接有关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如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站等部门
以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校为主的教育与科研单位以及商业、物质、外贸、金融等部门
合作经济组织,如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即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
各类涉农公司或企业以及专业户、农民经纪人等
三个特征
1.服务内容的系统化
2.服务主体多元化
3.服务性质社会化:以社会分工为前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
动力机制取决于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农业系统中的生产力
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农业系统中的生产关系
人同其自身的关系:表现为系统中作为主体的劳动力的素质
论据:第58-59页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改革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小而全
从事这些服务行业的大都是直接生产过程分工出来的本公社社员,也有少量公社编制以外人员
服务形式比较呆板,服务内容有限,缺乏活力,但购销及其价格均较为稳定
服务组织处于生产的依附地位,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无力支付服务费用的问题
有些服务组织不仅进行通常的农业服务,还负有协助国家完成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使命
改革以来种植业生产服务体系已经出现的四个明显变化
第62页
现状(第62页)
自然农业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转型农业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内容(复试)
供应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资料、农用生产工具、金融性服务
销售服务,为农户寻找销售渠道
加工服务,包括农产品的初加工及包装
储运服务,包括产品冷藏,保险,存储
科技服务,包括科技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
信息服务,包括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
法律服务,包括法律咨询,契约公证等
经管服务,提供经营建议
生活服务,包括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古村落保护等
保障服务,包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
特点
以服务为宗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广大农户有效进入市场
以科技为支柱,贯彻科技兴农方针
以效益为中心,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有序统一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结构(预测)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自我服务体系
企业型人才服务体系
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服务组织
六种类型
服务网络型
政府引导型
龙头带动型
内联基地、外连市场型
规模生产型
品牌效益型
服务方式(预测)
信息服务
商品服务
承包农民经营中的某些环节
形成新型农业生产部门:种子业,饲料业
功能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合理配置
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问题和解决措施
发展趋势
服务体系多元化
组织结构多元化
一体化、产业化和企业化
存在的问题
建设头重脚轻,在乡村一级形成断层
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不足
社会化服务组织没有与农民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服务意识薄,服务质量差
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不足,管理存在弊端,不适应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需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配套措施,有关优惠政策没能落实,政策环境缺失
解决措施
第68-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