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毒理学第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毒理学第二章的思维导图。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二章 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物
概念
是指一定条件下,较低含量导致机体损害的物质
分类
环境因素
物理
化学
生物
内外源
内源
机体中存在或代谢过程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外源
环境中存在,进入机体有生物学效应
来源途径
工业毒物
环境污染物
食品中毒成分
农用化学品
日用品中有害成分
生物性毒物
医用药物
军事毒物
放射性核素
毒性
毒性定义
物质内在的,固有的能力,仅因其化学结构而存在的性质
选择性毒性
化学物对物种、个体、乃至器官的毒性差异
蓄积性毒性
化学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毒物和代谢物在体内逐渐增加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毒
微毒
实际无毒
无毒
毒作用
毒作用定义
毒物作用下机体的有害生物改变
毒作用谱
随剂量增加表现出来的一系列不同生物学效应
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负荷增加
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转变
亚临床改变
临床改变
死亡
毒作用分类
速发性/迟发性
速发:一次暴露后短时间即刻毒作用
迟发:一次或多次暴露一定时间间隔毒作用
局部/全身
局部:外源化学物在暴露部位直接引起的毒作用
全身: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可逆/不可逆
可逆:停止暴露后逐渐消失的毒作用
不可逆:停止暴露后继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毒作用
急性/慢性
急性:外源化学物一次、大剂量暴露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慢性:外源化学物多次、长期反复暴露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一般/特殊
一般:外源化学物暴露产生的经常的、传统意义上的损伤作用
特殊:外源化学物暴露产生的突变、畸形、肿瘤的损伤作用
超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
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损害:出现不可逆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改变,应激能力下降或对环境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改变
非损害:未出现不可逆生物学改变,改变在代偿范围内,机体对环境有害敏感性未改变
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不良反应:有害的非预期药理学变化
副作用:预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学变化
联合毒作用:联合,协同,增强,拮抗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一般毒性参数
毒性大小描述参数
毒性上限参数
绝对致死剂量
半数致死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
最大非致死剂量
毒性下限参数
阈剂量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
毒性特征描述参数
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比值,急性死亡风险
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比值,慢性中毒风险
急性吸入中毒指数
C20(毒物在20℃,一个大气压下的饱和蒸汽压浓度)和半数致死剂量比值,急性吸入中毒风险
蓄积指数
多次接触的剂量(多为半数致死剂量)与一次接触剂量的比值
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暴露指数与安全指数
暴露指数
MOE=不引起有害作用最高剂量/人群暴露量
安全指数
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
特殊毒性参数
致畸
致癌
致突变
安全限值
环境中各种因素对暴露时间的限制性比值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定义
剂量
暴露剂量
机体接触到的剂量,外剂量
吸收剂量
被机体吸收入血液的剂量,内剂量
生物有效剂量
被吸收达到靶器官组织产生毒作用的剂量,靶剂量
效应
生物学改变的程度,计量资料
反应
出现生物学改变的个数或所占比例,计数资料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
抛物线形
S型曲线
50%斜率最大,效应对剂量变化敏感
直线型
剂量和引起生物学改变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
时间反应关系
毒作用潜伏期
毒作用持续时间
延迟效应
低剂量兴奋效应
J型
倒U型
适当低剂量兴奋,高剂量抑制
生物标志
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