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于2021-05-26 10:52:07马原
科学社会主义
来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绪论章】 精讲1
马克思来源及方法
产生
时间
19世纪40年代
马克思主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
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
社会理想
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组成三部分
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
来源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
19世纪初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胜利哦)
发展
创立标志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哲学的贫困》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
斯大林:社会主义苏联模式
中国化两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六七章】 精讲2
社会主义发展及规律
【六】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
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的调节,实行按劳分配。
无产阶级革命
1. 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2. 消灭一切剥削
3. 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
马克思主义政党
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新型的革命政党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为人民谋利益的党【共产党的宗旨】
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六】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维埃俄国
列宁
巩固政权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国到多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七】共产主义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2、完全的公有制、按需分配
3、国家统一调节管理、进行买卖的商品经济消失
4、国家消亡
5、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5、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第一需要
6、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哲 学
来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第一章】 精讲3、4、5
3
物质和意识
物质(存在)
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可以被人们认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意识(思维)
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世界的本原(本质)是?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中国:“金木水火土”等“五行”是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王夫之:“元气说”
赫拉克利特:“火”是世界的本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世界是静止的、孤立的、没有联系的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辩证法”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
主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理(孔子的思想)在事先”
“理”(孔子思想)是“天地万物之根”
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两个?
一个(统一)
一元论
两个(不统一)
二元论
运动和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形而上学:否认 物质的运动
唯心主义:否认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4
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的一维性
空间的三维性:长宽高
实践
实践: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能动性、客观性、社会历史性
形式
物质生产(最基本)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规律和意识
规律
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意识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决定性因素)
能动性表现
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最突出)
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1、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2、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
5
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联系: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的特征
1.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3.多样性
多种多样的联系(直接间接,必然偶然)
永恒发展
发展: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必然趋势(规律)(根本原因、标志)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总特征)
形而上学:孤立和静止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1、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
3、矛盾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转化
斗争性:相互排斥、斗争
矛盾的内因和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外因原理应用
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有矛盾
特殊性:矛盾各不相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相互联结
2.相互区别
3.相互转化
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应用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矛盾的不平衡性
不同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同一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
不平衡性的应用
1、两点论:二者不可偏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
2、重点论:在研究复杂事物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地位及其原因
地位
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根本规律
原因
承不承认矛盾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事物数量(规模/程度/速度等) 的增减,没发生根本性变化。
质变:事物发生根本性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度:界限。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的否定观)
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不确定的趋势
现实性和可能性
现实性:已经存在的(已发生) 可能性:目前尚不存在的(未发生)
内容和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的表现形式。
本质和现象
本质:事物的根本性质 现象:事物的表面特征
【第二章】 精讲6、7
6
认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主客体关系
实践关系、相互作用关系、认识关系
三次PK
唯物论的认识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
唯心论的认识论:先验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不可知论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能动的反映论:反映+创造对象
机械的反映论:消极的认识对象
认识的辩证运动
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具体的,形象的,片面的反映。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知表)
理性认识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抽象的,本质的,全面的反映
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判推)
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二次:感理性认识到实践
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实践)
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7
真理、价值
真理
含义
真理:主体正确地反映客体
谬误:主体歪曲地反映客体
属性
客观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的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椎是客观的。
绝对性(绝对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无条件、绝对的)
人的认识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接近(无条件、绝对的)
相对性(相对真理)
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唯一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确定性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
不确定性
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局限性
价值
含义
某物(事)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对立
真理和价值就是两个概念,不一样
统一
真理可以指导实践产生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在真理指导下形成
真理的价值
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
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真理在手,所向披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三章】 精讲8
人类社会发展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含义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条件
1、地理环境: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制约或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分类
按照程度的高低
社会心理(风俗习惯) 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
按照是否具有阶级性
(1)意识形态: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按照主体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 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含义
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现代生产力系统
A. 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C. 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D. 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组成部分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作用)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产品分配方式
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
含义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分类
1、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
2、观念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
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动力
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根源:物质利益对立)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形式
革命
1、社会制度根本变革;2、由下到上;3、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移。
改革
1、社会制度量变中部分质变;2、由上到下;3、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形态的划分与更替
社会形态划分
3人4g闯5关
特点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历史决定论
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主体选择性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
1、 劳动(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3、人的需要(具体本质)
历史观对立观点
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选择题】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共产党宗旨)。
2、“一切为了群众”: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们: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对历史人物来说
积极作用—正面人物(杰出人物)
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
1.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2.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历史作用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消极作用—反面人物。
政治经济学
来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
【第四章】 精讲9、10、11
9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
商品
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的属性(二因素)
使用价值:有用性(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价值。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个别价值。
按照社会价值售卖商品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亏本
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盈利
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经济
1、含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2、商品经济的产生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
货币
1、货币的本质: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
10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劳动力商品
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
维持自身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繁育后代 + 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重要的特点: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
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创造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2、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的过程。
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价值构成:
1、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动技术)
剩余价值率:
获得更多剩余价值
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
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
11
二、资本本质、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资本积累
1、本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源泉:剩余价值
后果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有机构成:C/V);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失业人口);
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三、资本流通、剩余价值
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一、产业资本的循环包括:
1、购买阶段: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货币资本
2、生产阶段:生产剩余价值,生产资本
3、销售阶段:实现剩余价值,商品资本
二、资本周转: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根据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二、社会总产品: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商品生产过剩。
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买不起≠不需要)
三、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四、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
五、经济危机周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可变资本。
四、政治制度、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核心】
1、国体:资产阶级专政。
2、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一党制、两党制(美)、多党制(法国、意大利)
三、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四、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核心和主要标志:议会制。
本质: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
意识形态
1、历史进步性:反对封建主义;进取精神的先进思想,理论和观念。
2、阶级局限性: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利己主义
【第五章】 精讲12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产生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
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最主要的垄断组织:跨国公司。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一、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
二、金融寡头: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经济上:“参与制” 2、政治上:“个人联合”
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获得的高额利润、利润实现形式: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利润的本质: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原因
1、私人垄断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巨额资金
2、私人垄断资本不愿进行投资建设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
3、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大型、基础和前导性科研项目
4、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严重的产能过剩
5、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宏观调控
6、在利益调整方面,国家再分配功能日益重要
实质:通过国家调节经济生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扩张
扩张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多采取所谓“援助”的方式进行。实质上是新殖民主义。
资本输出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
原因:
1.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后果:积极、消极影响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变化
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
劳动生产率提高;“三机”变“四机”,信息技术加入;生产要素变化,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
生产关系方面:(三个关系)
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例如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职工参与决策、社会福利等。
上层建筑方面:(民主与法制)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民主形式扩大。
变化的原因
1、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
2、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上层建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变化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是发生了阶段性的质变。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重要历地位
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
2、过渡的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和长期的历史过程
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