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决定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的最全笔记整理,非常详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讨论的核心。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生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刺激经济的工具。同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作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它为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指明宏观经济学中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问题均可以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进行分析。
编辑于2021-05-30 15:02:27(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
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
(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
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
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
②厂房和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着价格刚性。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在劳动力市场,即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
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价格刚性:是指价格在确定后就不易变动的现象,即价格缺乏弹性
由于市场竞争被垄断所替代,出现了市场的不完全性,因此物品的价格是由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公司操纵的,因而形成了“价格刚性”即价格在确定后不易下降,导致物价经常处于较高的指数上。
价格黏性:是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名义价格粘性:指名义价格不能按照名义需求的变动而相应的地变化
实际价格粘性:指各类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比有黏性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的,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总供给曲线AS反映的就是总支出AE
总需求曲线AD反映的就是总收入(总产量)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
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时一种通常的状态
(5)投资为外生变量,即投资为常数,故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0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
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即总需求/总支出=总供给/总产出/总收入
在两部门中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
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y=c+i。c、i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图:13-1
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中所示,非计划存货投资时一种产量调节机制,而不是古典学派强调的价值调节机制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等于零,但计划存货投资的数量,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意愿,所以并不一定为0,一般是大于0
3.投资等于储蓄
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
即E=c+i
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即y=c+s
E=y,于是可得投资等于储蓄,即i=s
PS: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与前面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两回事
二、凯恩斯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价格水平不变,所以消费数量只是收入水平的函数。消费函数是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影响消费的因素:收入,利率,价格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储蓄
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是:c=c(y)
(1)边际消费倾向(MPC)
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边际消费倾向公式是:MPC=△c/△y或MPC=dc/dy
即MPC=β
M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不论MPC是常量还是变量,它总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即0<MPC<1
(2)平均消费倾向 (APC)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平均消费倾向的公式是:APC=c/y=(α+βy)/y=α/y+β
APC>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
入不敷出
APC=1,消费总量等于收入总量
APC<1,消费总量小于收入总量
APC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的直线
一般情况下APC>MPC
线性消费函数条件下,若APC=MPC,则α=0,
(3)线性消费函数
C=α+βy
α为自发消费,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
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y的乘积为引致的消费
c=α+β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后。当消费和收入呈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每一点的斜率都相等,并且0<β<1
2.储蓄函数
(1)储蓄函数是描述储蓄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其公式时:s=s(y)
(2)边际储蓄倾向(MPS)
是该点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其公式是:MPS=Δs/Δy
(3)平均储蓄倾向(APS)
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的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其公式为APS=s/y
平均储蓄倾向是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而成射线的斜率。
(4)如果储蓄和收入的关系是线性的,即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都为一直线的话,则由于s=y-c且c=α+βy推出s=-α+(1-β)y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由于储蓄函数被定义为收入和消费之差,因此:
①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即c+s=y
②若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且APC>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
③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
4.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
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庭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庭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分配
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穷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导致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匀,社会消费曲线就越是向下移动。
马克思共产主义的重要性
(2)政府的税收政策
若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的收入转移给穷人用于消费,则社会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向上移动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所占比例越大,消费越少,社会消费曲线下移;所占比例越小,消费越大,社会消费曲线上移
利润分配了(钱分了),大家才有钱消费!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
1.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
(1)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把投资当作一个外生变量)
假定:只有家庭和企业,投资不变
推导:根据{y=c+i和c=α+βy},解联立方程,就得到均衡收入:y=(α+i)/(1-β)
可见,如果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收入的决定也可以用图来进行推导,图13-3中,消费曲线加投资曲线与45°线的交点E决定了均衡产出。
在E点左边,需求>产出
在E点右边,需求<产出
只有在E点,需求=产出
(2)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即:i=y-c=s,储蓄函数为S=-α+(1-β)y,两式联立同样可解得均衡收入,y=(α+i)/(1-β)
用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的方法决定均衡收入,也可用图表示,如图13-4
2.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假定: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加入政府部门:定量税t,税收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
联立方程{y=c+i+g,c=α+βyd,yd=y-t}
解得:y=(α+i+g-βt)/(1-β)
3.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假定: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加外国部门;定量税;出口属于外生变量
联立方程{y=c+i+g+(X-M),c=α+βyd,yd=y-t,m=m0+γy(γ是边际进口倾向}
解得:y=(α+i+g-βt+x-m0)/(1-β+γ)
四、乘数论(multiplier)
乘数是指每单位外生变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引致变量的变化情况。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或收入变动,或政府购买,或课税减税)不仅为影响部门的收入,而且回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影响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1.两部门经济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为:ki=Δy/Δi=1/(1-MPC) =1/(1-β)或ki=1/MPS
推导:3种方法
(1)增加的投资Δi使得国民收入第一轮增加Δi,然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不会就此停止,新的Δi的收入在边际消费倾向β的作用下,第二轮又使得国民收入增加βΔi,以此类推,第三轮是β²Δi......因此有Δy=Δi+βΔi+β²+....+β^(n-1)....因为0<β<1,等比数列求和:Sn=1/(1-β),即Δy/Δi=1/(1-β)也就是投资乘数ki
(2)均衡时收入=支出,那么当投资变化时,从一个均衡转化到另一个均衡,必然存在收入的变化量Δy等于支出变化量。如果把支出变化量分解成投资引起的直接需求Δi和收入变化带来的消费变化βΔy,则有Δy=Δi+βyd,从而推出Δy/Δi=1/(1-β)=ki
(3)根据消费函数决定的国民收入公式y=(α+i)/(1-β),当增加Δi时。y‘=(α+i+Δi)/(1-β),则y’-y=Δy=Δi/(1-β),即Δy/Δi=1/(1-β)=ki。
同理,自发支出阿尔法的乘数同样也是1/(1-β)
2.三部门经济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可表示为:kg=1/(1-β)
(2)税收乘数(kt):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可表示为:kt=-β/(1-β),负号表示增税将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
(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γ):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可表示为ktγ=β/(1-β)
(4)政府预算乘数(bs):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可表示为kb=1
推导过程:Δy=kg+kt=1/(1-β)Δg-β/(1-β)Δt,且Δt=Δg,故Δy=Δg=Δt,即Δy/Δg=Δy/Δt =1=kb
注意:就绝对值来看:|kt|=|ktγ|<|kg|=|kα|=|ki|
其原因在于:政府购买直接增加了总支出,而减税或者政府转移支付只会使可支配收入增加相应的数额,增加的可支配收入只有一部分用于消费支出。正是因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因此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等额增加,国民收入仍将增加。
3.四部门经济
对外贸易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出口变动的比率
公式为kx=1/(1-β+γ)
注意:在四部门经济的假设下,收入决定公式为y=(α+i+g-βt+x-m0)/(1-β+γ)
对外贸易乘数,自发支出乘数、投资乘数和政府购买支出乘数都等于1/(1-β+γ),税收支出、投资转移支出都等于β/(1-β+γ)
因为0<γ<1,1/(1-β+γ)<1/(1-β),可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乘数小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乘数,原因在于由出口导致增加的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进口。
五、潜在国民收入与缺口
1.潜在国民收入
又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收入。
是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劳动、资本、土地、等)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总量以及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即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或发挥时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或者说,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能达到的最大的期望的国民收入。
潜在GDP与实际GPD相对应,实际GPD指的是与总支出相一致的均衡国民收入,由社会总需求决定。
2.GDP缺口和通胀、通缩缺口
GDP缺口是指总支出(总需求)决定的实际国民收入和潜在国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为消除这一缺口所需增加或减少的总支出量
国内生产总值的缺口是指国民收入之间的差额
通货紧缩缺口是总支出的差额
存在通缩缺口,会导致失业;存在通胀缺口,会引起通货膨胀。
六、额外补充
消费理论
1.凯恩斯提出了绝对收入消费理论
2.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3.弗里德曼提出了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4.莫迪利安尼提出了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在所得税为比例税t的情况下,即税收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T=ty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g,c=α+βyd,yd=y-T,T=tY}
解得:y=(α+i+g)/(1-(1-t)β)
故其乘数
投资乘数ki=1/(1-(1-t)β)
政府购买乘数Kg=1/(1-(1-t)β)
在所得税为比例税t的情况下,即税收会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T=T0+ty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g,c=α+βyd,yd=y-T,T=T0+tY}
解得:y=(α+i+g-βT0)/(1-(1-t)β)
故其乘数
投资乘数ki=1/(1-β(1-t))
政府购买乘数Kg=1/(1-β(1-t))
税收乘数kt=-β/(1-β(1-t))
在所得税为比例税t的情况下,且存在政府转移支付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y=c+i+g,c=α+βyd,yd=y-T+tr,T=T0+ty}
解得:y=(α+i+g-βT0+βtr)/(1-(1-t)β)
故其乘数
投资乘数ki=1/(1-β(1-t))
政府购买乘数Kg=1/(1-β(1-t))
税收乘数kt=-β/(1-β(1-t))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β/(1-β(1-t))
节俭悖论
指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所以对整个经济而言是有好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所以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坏事
个人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βy,收入会按照边际倾向去消费,这样引起消费变化的个人收入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只有自发消费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问答题:
1.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中,国民收入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条件是说明
在两部门的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E=Y
两部门经济中的AE=C+I,Y=C+S,因此AE=Y,即C+I=C+S,可推出I=S。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
I反映AE/AD总需求/总支出,S反映Y/AD实际产量(出),总收入
如果I>S,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意愿存货减少,为了增加意愿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I=S
如果I<S,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小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意愿存货增加,出现非意愿存货大于零,为了减少非意愿存货,厂商必然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供给,直至I=S
按照消费函数决定:y=(α+i)/(1-β)
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是否都必然为0
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大于零,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于是计划存货投资一般大于零。
企业进行计划存货投资是为了解决产品生产和销售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性,随时满足市场对商品的需求。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比方说,如果企业错估了市场形势,超出市场需求多生产了产品,就会造成非计划存货投资增加。
假设消费函数C=α+βYD,AE=C+I,图中B线为没有计划投资的消费函数曲线,AE和B线之间的纵向距离的为投资I。图中45°线表示均衡国民收入。45°线与B线只差被称为实际投资,只有在E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里经济处于均衡状态,由于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计划存货投资一般大于零,这时非计划存货投资IU等于0.在E点右边存在,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相等,存在非计划投资IU
3.简述国民收入决定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关系
国民收入决定与国民收入核算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的联系:
(1)两者的组成相同。以两部门为例,它们均为C和I。前者是把C和I作为经济变量,研究C和I的变化是怎么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的;后者是按Y=C+I计算国民收入
(2)共同运用了总供给=总需求的原理。前者把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恒定的分析方法,以此来决定国民收入;后者把总供给和总需求作为恒定的统计方法,以此来计算国民收入。
两者的区别:
国民收入决定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水平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核算回答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五个总量指标的数量是多少,是对客观经济的如实反映。它要解决的是国民收入计算问题
4.简述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之间的关系
略
5解释投资乘数的定义、公式及其作用过程
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乘数的一般公式为:KI=1/1-MPC=1/MPS,其中KI为投资乘数,MPC为边际消费倾向,MPS为边际储蓄倾向。
投资乘数既可以产生正向的作用,也可以产生反向的作用,例如投资支出增加将会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投资支出减少将会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减少。
乘数是指自发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倍数产生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的增加量数倍于最初的增加支出。
推导投资乘数
在上式中,1/1-β即为乘数,它表示最初自发支出增加了ΔA,当总供给和总需求再次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ΔY为ΔA的1/1-β倍。因为,0<β<1,所以1/(1-β)>1;而且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β,边际消费倾向β越大,乘数越大,反之,越小。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把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联系起来,说明总支出变动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所以乘数理论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美国的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把乘数原理与加速原理结合起来,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
6.请解释下为什么平衡预算乘数等于1
7.请用收入——支出法说明同一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
8.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出都属于政府支出,为什么计算构成国民收入的总需求时,只计入政府购买而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即为什么y=c+i+g+(x-m),而不是y=c+i+g+tr+(x-m)
9当税收为收入函数时,为什么税率提高时,均衡收入会减少?定量税增加时,会使收入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10.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11.为什么有了对外贸易之后,封闭经济中的一些乘数会变小。
12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之间由什么区别?
计算题
1:关于减税后,总储蓄的增加/总消费的增加
边际消费倾向为0.9,如果减税9亿元,①试计算总储蓄会增加多少,②总消费会增加多少
β=0.9,kt=-β/(1-β)=-9,Δy=Δtxkt=9x(-9)=81实际上少交9亿税变相等于多增加了9亿元收入,实际上Δy’=Δy+t=81+9=90亿元,故s=MPSxΔy‘=0.1x90=9,c=MPCxΔy=βy=81亿元
2.比例税的题
1.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0.8,税率t=0.25,均衡时有一个150亿元的预算赤字,即g-T=150亿元,g、T分别为政府购买和净税收,经计算Ki=kg=1/1-(1-t)β=2.5.kt=ktγ=2.5-1=1.5
(1)增加多少投资才能恰好消除预算赤字
ΔT=tΔy=tΔiki,150=0.25x2.5xΔi,解出Δi=240
(2)改变多少政府购买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ΔT-Δg=tΔgkg-Δg=150,推出-3/8Δg=150,解出Δg=-400
(3)改变多少政府转移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ΔT-Δtr=tΔtrKtr-Δtr=150,推出0.25x1.5Δtr-Δtr=150,即-5/8Δtr=150,推出Δtr=-240
(4)改变多少自发税收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ΔT0+ΔT=ΔT0+tktT0=ΔT0-0.25x1.5ΔT0=150,推出ΔT0=240
(5)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多少数额才能恰好消除赤字
ty-Δg+ΔT=ΔBS=150,且Δg=ΔT,即txkbxΔB,推出ΔB=600
在比例税的情况下,Kg为什么不等于1/(1-MPC)?
实际上kg=1/1-(1-t)MPC≠1/1-MPC,因为当税收为收入的函数时,收入中要有一定比例作为税收上缴政府,因而可支配收入减少了。
2.假设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10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率0.25,问(1)均衡国民收入多少?(2)投资乘数和税收乘数分别时多少?(3)政府将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购买上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否和将这一笔支出用在政府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样?为什么?
3.某国宏观经济模型为:Y=C+T+G,C=0.8Yd+8,I=20,G=50,比较两种不同税制情况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及财政状况。比较两种不同税制情况下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财政购买支出乘数及财政状况。
税制1:T=6+0.25Y。
税制2:T=0.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