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课程十三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中学生学习心理板块,第十三章中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指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性质及对象间关系的过程。认知过程为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要考点,已将它整理成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十三章 中学生的认知过程
1. 感觉与知觉
1.1. 感觉
1.1.1. 感觉的概念
1.1.2.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
1.1.2.1.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1.1.2.2.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1.3. 感觉的特性
1.1.3.1. 感觉适应
1.1.3.2. 感觉后像
1.1.3.3. 感觉对比
1.1.3.4. 感觉的相互作用
1.1.3.5. 联觉现象
1.1.3.6. 闪光融合
1.2. 知觉
1.2.1. 知觉的概念
1.2.2. 知觉的种类
1.2.2.1.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视知觉
听知觉
触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1.2.2.2.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深度知觉
方位定向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大小错觉
形状和方向错觉
社会知觉错觉
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
近因效应
1.2.3. 知觉的特性
1.2.3.1. 知觉的选择性
1.2.3.2. 知觉的整体性
1.2.3.3. 知觉的理解性
1.2.3.4. 知觉的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明度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1.2.3.5. 知觉学习
1.2.3.6. 知觉适应
2. 注意
2.1. 注意定义
2.2. 注意种类
2.2.1. 无意注意
2.2.2. 有意注意
2.2.3. 有意后注意
2.3. 注意的品质
2.3.1. 注意的广度
2.3.1.1. 对象的特点
2.3.1.2. 活动的任务和性质
2.3.1.3. 个人的知识经验
2.3.1.4. 把握对象的方法
2.3.2. 注意的稳定性
2.3.2.1. 概念
2.3.2.2.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对活动任务的态度
人本身的特点
注意的方式、方法
2.3.3. 注意的分配
2.3.3.1. 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
2.3.3.2. 活动本身的性质和特点
2.3.3.3. 分配注意的技巧
2.3.4. 注意的转移
2.3.4.1. 概念
2.3.4.2. 受条件制约
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活动的特点
实现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2.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4.1. 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4.1.1. 教学环境要美化、优化,控制引起分心的因素
2.4.1.2.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2.4.1.3.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吸引学生稳定的注意
2.4.2. 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4.2.1. 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4.2.2. 培养间接兴趣
2.4.2.3. 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
2.4.2.4.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与培养
2.4.3. 巧妙地利用几种注意交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2.4.3.1. 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2.4.3.2. 积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2.4.3.3. 引导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
3. 记忆
3.1. 记忆定义
3.2. 记忆的分类
3.2.1. 根据记忆信息保持时间长短来分
3.2.1.1. 感觉记忆
3.2.1.2. 短时记忆
3.2.1.3. 长时记忆
3.2.2.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
3.2.2.1. 情景记忆
3.2.2.2. 语义记忆
3.2.2.3. 形象记忆
3.2.2.4. 情绪记忆
3.2.2.5. 动作记忆
3.2.3. 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来分
3.2.3.1. 外显记忆
3.2.3.2. 内隐记忆
3.2.4. 根据信息加工与储蓄的内容来分
3.2.4.1. 陈述性记忆
3.2.4.2. 程序性记忆
3.3. 记忆的过程
3.3.1. 识记
3.3.1.1. 识记的概念
3.3.1.2. 识记的种类
根据实际的目的性、自觉性及努力程度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根据理解程度
机械识记
意识识记(理解识记)
3.3.1.3.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识记的目的任务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方式和方法
3.3.2. 保持和遗忘
3.3.2.1. 保持
3.3.2.2. 遗忘
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的影响因素
遗忘的原因
提高保持效果、减少遗忘的方法
3.3.3. 回认或回忆
3.3.3.1. 再认
3.3.3.2. 回忆
3.3.3.3. 影响回忆的因素
3.4. 促进中学生记忆的方法
4. 思维
4.1. 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4.1.1. 思维的概念
4.1.2. 思维的特征
4.2. 思维的种类
4.2.1.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4.2.2.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4.2.3.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2.4.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2.5.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3. 思维的过程
4.3.1. 分析与综合
4.3.2. 比较与分类
4.3.3. 抽象与概括
4.3.4. 具体化与系统化
4.4. 思维的形式
4.4.1. 概念
4.4.2. 判断
4.4.3. 推理
4.5. 问题解决
4.5.1. 问题解决的含义和特点
4.5.2. 问题解决的过程
4.5.2.1. 发现问题
4.5.2.2. 理解问题
4.5.2.3. 提出假设
4.5.2.4. 检验假设
4.5.3. 问题解决的策略
4.5.3.1. 算法
4.5.3.2. 启发法
4.5.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5.4.1. 已有的知识经验
4.5.4.2. 无关信息的影响
4.5.4.3. 问题表征的方式
4.5.4.4. 定式
4.5.4.5. 功能固着
4.5.4.6. 动机和情绪
4.5.4.7. 人际关系
4.5.4.8. 原型启发
4.6. 创造性思维
4.6.1. 含义
4.6.2. 特点
4.6.2.1. 流畅性
4.6.2.2. 变通性
4.6.2.3. 独创性
4.6.3. 影响因素
4.6.3.1. 环境
4.6.3.2. 智力
4.6.3.3. 个性
4.6.4.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4.6.4.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4.6.4.2. 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4.6.4.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4.7. 想象
4.7.1. 想象的概念
4.7.2. 想象的种类
4.7.2.1. 有意想象
4.7.2.2. 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