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文学现代化与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整理。它罗列了概述、重要作家作品、革命派VS守旧派、三个阶段、台湾文学、文学社团、鲁迅、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现代化与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历史处在一个变革时代,在民族存亡大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
变革社会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影响表现在:
法律对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
现代出版事业的发展
现代化分工使自由文学撰稿队伍出现
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略
小说由听变成了阅读
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
文学观念的变革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目的,认识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无意地扩大了文学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三界革命
诗界革命
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
戏剧观念的革新:重视其开启民智的作用1904年陈独秀以“三爱”为笔名,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安徽俗话报》上发表《论戏曲》:戏馆子是众人的大学堂,戏子是众人的大老师。
文体观念革新:背后对应着“言文合一”语言观念变革的诉求意愿。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和超功利文学观。
文学创作的实绩
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1898-1917 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主要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散文
梁启超创造了新的文体:报章体
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
辛亥革命后:章士钊
小说
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多元的,形式上逐渐改良,内容上则严肃与游戏并存。
清末小说
梁启超、蔡元培等人:政治小说
李伯元、吴沃尧等人:谴责小说
民初小说
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1913
话剧
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热情和现代审美注入京剧,改良程式讲究的戏曲
二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入戏曲因素的表演
总之,晚清文学一度繁荣,也充满着革命的朝气,但因为这些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1917年的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域外小时的大量翻译)
基本情况
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本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清算封建传统文化,要去除封建载体工具的文言文和旧文学,于是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革命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李大钊发表《文学革命论》
主要工作
批判旧文学
探索如何建立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1919年以前的20年,西方哲学就已风行于中国。进化论、功利主义、经验主义通过严复的译著引进。
德先生,赛先生。新知识分子对孔教及其支持者发起了进攻。
对五四运动早起知识分子的研究表明,他们的思想出要来着17世纪以后西方各种思想的大杂烩,特别推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现实主义、功利主义
自由主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达尔文进化论
西方科技文明
三大文艺思潮的译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外向的“拿来”呈现出鲜明的主动姿态
多元的杂合和融合为主要发展形态
现实主义最为突出
文艺思潮与创作实践的关系密切
新文学社团与潮流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形成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各自聚集组成文学社团,形成文学流派
新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写作
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语丝社: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
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
文学流派
小说方面
乡土小说流派
“自叙传”小说
诗歌
自由诗
新格律诗
象征诗派
以议论为主的“杂文”
以抒情、记叙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
戏剧文学
社会写实据
抒情浪漫剧
20年代的文学论争
主要是新文学意识、语言雨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的论分歧与斗争
与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文学革命的成就及其意义
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1920:五四文学革命的萌芽、草创期
1921-1926:“三一八”惨案,文体大解放创作活跃期
1926-1927:创作相对沉寂,新文化作家投身于革命,置于北伐战争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服务于启蒙思想
感伤情调的流行
个性化的追求
多种创作形式的尝试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观念: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应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成为新文学作者的创作倾向
文学内容:体现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摒除文言文,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化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贴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形式,在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外来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使我国出现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局面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