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五章 细胞骨架与核糖体(完结)
自己整理的,不喜勿喷,㊗️大家在期末取得理想的成绩🎉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与蛋白质搭建起的骨架网络结构,包括细胞质骨架和细胞核骨架。细胞骨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的一定形态,使细胞得以安居乐业。
手术消毒法能够清除几乎所有暂居菌,和少部分常居细菌,为防止手术过程中深部的常居菌逐渐转移至皮肤表面,所以即使手臂消毒后仍需带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以防止这些细菌污染伤口。
时间比较早的一张,手法粗糙,将就着看。细胞膜主要是由磷脂构成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膜,膜厚7~8nm,对于动物细胞来说,其膜外侧与外界环境相接触。
自己整理的,不喜勿喷,㊗️大家在期末取得理想的成绩💯💯💯细胞内膜系统是指细胞质中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系列膜性细胞器的总称,广义上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胞内体、分泌泡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核糖体细胞骨架
核糖体(Ribosome)
1. 原核细胞(70S)
2. 真核细胞(80S)
3. 多聚核糖体
4. 核糖体上的活性部位
1. A部位:氨基酸部位或受位:主要在大亚基上,是接受氨酰基-tRNA的部位。
2. P部位:肽基部位或供位:主要在小亚基上,是释放tRNA的部位。
3. 肽基转移酶部位(肽合成酶),简称T因子:位于大亚基上,催化氨基酸间形成肽键,使肽链延长。
4. GTP酶部位:即转位酶,又称G因子,对GTP具有活性,催化核糖体移动。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
1. 细胞质
1. 微管
1. 形态结构特点
微管呈中空的圆筒状结构,横断面上看:它是由13根原纤维呈纵向平行排列而成
是一种动态结构,能很快组装和去组装,以适应细胞质经常变化的状况
2. 化学组成
1. 微管蛋白:占80%
是一类酸性蛋白质
1. α微管蛋白
2. β微管蛋白
聚合
异二聚体
首尾相连
原纤维
3. γ微管蛋白
微管组织中心(MTOC)
定义
活细胞内微管组装时总是以某部位为中心开始聚集,这个中心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基体、着丝点等
功能
尽管它并不是构成微管的主要成分,但确实微管执行功能所必不可少的,它提供了微管组装所需的核心
2. 微管结合蛋白:占20%
MAPs(碱性蛋白质)
稳定微管结构和促进微管聚合
碱性的微管蛋白结构域(与微管结合)
酸性的突出结构域(与质膜、中间纤维和其它细胞组分结合)
3. 与微管结合有关的分子
GTP
每一个异二聚体上具有GTP,Mg2+结合位点。GTP结合引起构象改变,从而聚合成微管
与微管作用的药物
抑制微管聚合
秋水仙素、长春碱
与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结合,抑制微管聚合
促进微管聚合
紫杉醇
可防止微管解聚,促进微管装配
3. 类型
1. 单管
13根原纤维包绕而成(胞质微管)
2. 二联管
纤毛和鞭毛的微管
3. 三联管
中性粒微管、纤毛和鞭毛的基体
4.
4. 组装和极性
微管的体外组装
1. 成核期
α微管蛋白
β微管蛋白
原纤维(13)
侧向聚合
一段微管
2. 聚合期
异二聚体快速从两端加到微管上
3. 稳定期
到微管蛋白浓度下降,微管聚合与解聚达到平衡,长度相对恒定。
“踏车”现象
微管的总长度不变,但结合上的二聚体从(+)端不断向(-)端推移, 最后到达负端。
实际上是一种动态稳定现象
微管的体内组装(复杂)
MTOC
提供了微管组装所需的核心
MAPs
可促进微管装配的启动,调节装配的范围和速率
微管并不是中性粒直接发出的,而是由中心外周围物质(PCM)发射出来的。
微管的动态不稳定性
决定微管正端是GTP帽还是GDP帽,受两种因素影响
结合GTP的游离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浓度
GTP帽中GTP水解的速度
影响微管装配的因素
1. 微管蛋白浓度
2. 温度:<4℃——解聚;>37℃——促进组装
3. Ca2+浓度:低则促进组装,高则趋向解聚
钙离子在镁离子激活酶的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由于钙、镁离子结构相同,钙离子容易把镁离子从某些酶中排挤出来,可是钙离子非但对酶不能起激活作用,反而对酶的活性会起抑制作用。像这样两种金属离子间互相排挤、阻碍和削弱的作用就称为拮抗。因此,在人体内钙和镁离子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4. 药物:秋水仙素、长春花碱等能使微管解聚;紫杉醇能促进微管的组装并稳定已组装的微管
5. 功能
1. 构成细胞的支架
2. 物质的快速运输与细胞器的转运
微管参与细胞器位移,与微管马达蛋白有关
微管马达蛋白
驱动蛋白:正向转运
动力蛋白:反向转运
3. 构成纤毛、鞭毛和中心粒的主要骨架,参与细胞运动
1. 纤毛与鞭毛的结构:
纤毛本体
细胞膜包绕一根轴丝构成。轴丝为“9*2+2”结构,即9组二联管环绕一对中央单管。
基体
质膜下圆筒结构,与中心粒一样,呈“9*3+0”排列,即含9组三联管,无中央微管。
纤毛小根
有横纹,有固定和收缩功能
2. 成对出现的中心粒
电镜结构:圆柱状小体,成对存在且相互垂直,它们连同周围即是光镜下所见的中心体
组成:横切面可见,其圆柱状小体的壁由9组三联管斜向排列呈风车状包围而成,为“9*3+0”的结构。
功能:起MTOC作用(提供微管组装所需的核心),参与有丝分裂
4. 参与染色体的运动,调节细胞分裂
2. 微丝
3. 中间丝
简介
又称中丝,因直径介于微管与微丝之间而得名
有不同蛋白组成的空心纤维结构
中间丝结构稳定,区别于微管和微丝
中间丝蛋白分类
每种中间丝蛋白只在特定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
具备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结构
空心,纤维状
中间丝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共同特点
拥有一个约310个氨基组成的α-螺旋杆状区,杆状区两端分别是非螺旋的头部(氨基端)和尾部(羧基端)
组装
多肽分子(2对超螺旋)→二聚体→四聚体→原丝→原纤维→中间丝
1. 信息传递的功能
2. 骨架功能,参与细胞连接
3. 增强细胞抗机械压力的能力
2. 细胞核
核骨架
3. 定义
是指真核细胞中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蛋白质成分构成的一个复合的网架系统
4. 作用
支撑结构,维持细胞一定的形状
参加多种生理活动
5. 小结细胞骨架的分布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 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
微丝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的内侧
中间纤维则分布在整个细胞中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