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建筑史
自考本科教材06216,环境设计专业使用,中外建筑史第一部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淌的历史!想要感知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吗?想要一次建筑与心灵的碰撞吗? 来吧!欢迎走进中外建筑艺术的殿堂,在中外建筑艺术的文化长廊中,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编辑于2021-06-07 09:47:32建筑史第一部分
第一章、原始建筑艺术
一、原始小木屋的意义
法国建筑理论家:马克·安东·劳吉亚
《论建筑》
建筑学并不是一种象征艺术,人性应作为建筑活动的基础
像在其他艺术中一样,建筑学原则的基础也是简朴自然的过程。
意义
提供新的视角,即较少受特定时空偏见束缚,直接从人的自然本性去把握中西方建筑的共通之处。让我们重新思考为什么建筑和我们要建筑什么的问题。
二、居住建筑的基本形式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
建筑的本质是让人类安居下来。
旧石器时代
穴居
古代:古安半坡村的半穴居
现代:西北窑洞
巢居
古代: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木构建筑
现代:云南干阑式建筑
公元前8300左右,陶器和青铜器时代到来
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出现灌溉农业
冰河消退,人们在滨河上搭建房屋,被称为湖居
在瑞士苏黎士湖和波兰斯康平湖的淤泥中有大量原始建筑的木桩。
除了穴居、巢居和湖居三种基本形式,森林地区出现用树枝或藤蔓搭成拱形、穹窿形的枝棚屋,或者用石块垒成圆形的蜂巢屋。在游牧地区出现初期的帐蓬。
三、原始聚落和巨石建筑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由渔猎、采集向农牧业转向后,开始定居,有了修建坚固房屋的需求。
大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地,地势高、水土肥美,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并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基辅特里波里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小房屋围绕中心大房子,反映氏族公社生活情况。
原始村落的选址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印度尼西亚爪哇某村庄,热带雨林建筑特征。
巨石建筑
属于纪念性建筑,如石柱、列石、石环、石台。
石台象征永恒,是最初的墓葬。
法国布列塔尼的整石柱,最大的直径4.28米,高19.2米,重达260吨。
英国索尔兹伯里的石环,高5米,直径约32米,有五座门状石塔。
是神庙的雏形。
公元前3000年,马耳他岛上有史前庙宇。
由两个小庙和圆形前院组成。
小结
从原始社会开始,建筑就离不开功能、技术和形象三方面的因素。
建筑最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梁架(lintel)与拱券(Arch)
芒德勃罗
建筑创作的关键在于,建筑师是否以大自然组织自身的方式或人类认识自身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来认识和表现建筑的本质。
第二章、中西建筑艺术总体特征的差异
序
中西建筑艺术的差异,可以概括为“稳定”和“变革”。
中国建筑的发展是有序的、承上启下的渐进。
西方建筑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多变。
亚里士多德曾将古代的各种学科构筑起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在第三类“诗的科学”的首位,明确写着“Architecture”——建筑学。
Architecture
建筑指“首要的工作”。
建筑师便是“第一位的制造者”。
一、传统指向与创新求变
美国学者拉波波特(A·Rapoport)认为:
某些形式被当然地接受而历久不变,是由于它所在的社会常常是趋于传统指向的。
说明形式和由其所生的文化间的密切联系以及某些形式固守了如此之久的事实……这个“模式”慢慢调整,直到满足大部分文化实质和维持方面的要求,就成了“定型”。
中国建筑
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
儒家学说尊重宗法和提倡中庸之道,所谓“天不变,道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带有传统主义和稳定抗变的倾向。
中国建筑史上最早的祖宗之法:周天子纳入礼制的《周礼·冬官》,因原书遗失,汉代以《考工记》代之。
《考工记》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为历代宫殿建设和城市规划的法规。
敬重祖宗、恪守祖制的思想反映在建筑立面上为:台基、屋身(柱子加斗栱)和大屋顶三段式。
反映在平面上是以单体和院落沿纵深扩展,形成层层相套的院落空间。
各朝建筑的特点
斗栱
从结构构件趋于装饰化,汉魏古拙、唐辽遒劲,两宋舒展,明清柔靡。
大屋顶
从汉唐到明清,其坡度越来越陡,出檐越来越小。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材指金木水火土。石被排斥在五材之外,古建筑用得最多的是土和木。
为了近土,建筑就贴着地面铺开,不考虑向高处发展。
屋面的瓦、围护的砖都是用土和水加火烧成。
用石盖屋不吉利,使砖石拱券结构只能有限使用。
西方人曾无视中国建筑历史。
《弗莱彻尔建筑史》将我国古建筑归于不起眼的“非历史风格”一类,至1961年方更正。
中国的木结构框架系统,比较符合现代建筑运动提出的某些原则
如结构部分与围护部分分开,门窗的自由设置,功能包容性大,施工便捷等。
西方建筑界人士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新认识
英国建筑史学家弗兰姆普敦在其“建构建筑学”理论中,以我国木结构建筑体系为例作过论证。
英国建筑史学家安德罗·博伊德对我国建筑的古老和稳定非常推崇。
中国文化从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青铜时代一直到最近一个世纪,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连续不断、完整和统一。
中国建筑艺术不受外来干扰而独立地发展,是很了不起的。
西方建筑
西方古典建筑:指肇始于希腊古典时期(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以古典美学为设计思想、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
狭义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
广义指运用古典精神和法式建造的西方建筑,不受历史和地域限定。
12~15世纪,欧洲基督教神学保持着思想统治地位。
哥特建筑。
显著特征是:高耸的构图和玲珑剔透的雕饰,表达了教徒心灵向上升腾与超尘脱俗的幻觉。
形象完全不同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柱式或穹顶,是全新的创造。
文艺复兴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
是在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并以之取代象征基督教神权的哥特风格。
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
追求稳定感,半圆形构图和水平线被用来和哥特的高直效果对抗。
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不像哥特风格那样参差不齐、富于自发性以及高低强烈对比。
现代建筑
西方建筑的发展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过程,在批判中创新求变。
二、天人之间的不同回响(中西方建筑的区别)
西方建筑
强调建筑个性,其建筑常常有着巨大的体量与超然的尺度,远远超出人们在里面举行各种活动的需要,更多是为了表现人与神之间的对话,达到一种纪念性。
在造型上,西方建筑以纯几何形式的基本造型元素、凸曲线或凸曲面的外张力赋予建筑一种力度,表现了人类的力量和智慧。
西方人不在乎建造的时间
文艺复兴时建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建筑大师伯拉孟特、拉菲尔、伯鲁齐、小桑迦洛、米开朗琪罗等人接力设计和施工。花了120年的时间。
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建于十八世纪,花了45年。
建筑群:古希腊的圣地——奥林匹斯宙斯神庙,前后花了300余年。
西方人重实而轻虚
对于留存的建筑,尽量保持其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不去人为加工和美化。
如罗马的大角斗场、高架输水道以及雅典卫城上的神庙,都仅存残迹。
西方人不忌讳古建筑的破败,认为破败才真正反映了时间的积累,才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建筑
强调新陈代谢。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出:我国建筑思想与西方迥然不同之处。
首先是“不求原物长存”;
其次是注重色彩的应用,柱子、斗栱、梁架、藻井等均施色,有的还要彩绘,以加强艺术效果。
最后我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
历代对前朝建筑增修拆建,由匠师根据自己当时的形式和习惯来设计施工,并不尊重原貌。
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展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将许许多多的单体通过一个个庭院围廊,组成庞大的建筑群,这建筑与庭院一虚一实的巧妙处理,即体现了虚实相济的古典美学思想,也表达了建筑和自然相融会的设计理念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建筑的精神》中认为:再没有其他地方表现得像中国人那样热心于体现他们伟大的设想——“人不能离开自然”的原则,这是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