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试
所有的知识点都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帮助大家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需要重点记忆的地方已经用符号和不同颜色的字体给大家标注出来了,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1-06-09 18:23:4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
概念: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 (当时称歌唱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内容:“富国强兵,抵御外强(辱)”
目的:“富国强兵”
形式: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填词形式的歌曲,其曲调主要来自于日本、欧美国家、少量则采用中国民间曲牌。
代表人: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
沈心工是乐歌运动的杰出代表,我国近代音乐之先驱。他对学堂乐歌的编写主要集中在1902- 1927年, 共编写180多首。他编写学堂乐歌和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当时整个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是一致的。他所编写的歌曲中贯穿着比较浓厚的“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和积极宣扬民主自由新思想、发展新文化的基本内容。 代表作品:《体操—兵操》(又叫《男儿第一志气高》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黄河》。 李叔同评价“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
李叔同: ①创作中国第一个的话剧社团《春柳社》 ②创作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③《春游》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三部合唱曲 ④《请君对镜》是我国第一首分节歌形式的对唱歌曲 ⑤《和平进行曲》是我国常一着创作的钢琴作品 ⑥《行路难》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⑦《乐典教科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比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 李叔同编创的乐歌主要有三类题材: ①反映作者爱国思想理念的作品有:《祖国歌》、《出军歌》、《我的国》 、《大中华》等; ②借景抒情、陶冶情操的作品有:《春郊赛跑》、《春游》、《送别》 、《西湖》等; ③出家后:《清凉》、《山色》 、《花香》、《观心》、 《世梦》五首歌词合为《清凉诗集》,写佛门境界之悟性。
李叔同所编写及所创作的歌曲,很注重曲调的流畅优美、文辞的生动秀丽,以及在艺术形象和声调音韵上歌词与曲调的完美结合。他所编写的歌曲,演唱的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以钢琴伴奏谱,作品的形式结构也比较复杂、完整,较好地显示了他在音乐、诗词编写方面所具有的丰富修养和较高的艺术水平。
曾志忞: 1907年,他学成返国,即与高寿田、冯亚雄等人在上海创办“夏季音乐讲习会”。1980年,在其父所创办的“上海贫儿院”中特别设立了一个“音乐部” 曾志忞的音乐活动主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①、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音乐活动。“亚雅音乐会”及“上海贫儿院音乐部” ②、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 ③、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可说是他对中国新音乐事业建投贡献最突出的方面。发表了他所编写的《乐理大意》和《唱歌及教授法》
新型音乐社团的建立及城市音乐活动
伶工学社:1919年,张謇创办于江苏南通的一个培养新式戏曲演员的组织。是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学校,聘请欧阳予倩任主任。学社除了戏曲专业之外,还设有西乐班、军乐班和舞蹈班并组建了军乐队和管弦乐队。
大同乐会:1919年在上海成立的民间音乐社团,其前身为1918年创办之“琴瑟学社”,是20至40年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民族乐团组织。
中华音乐会:1919年成立于上海的一一个习练民乐为主,又习演西洋铜管乐和弦乐的业余音乐团体。(了解)
国乐改进社:1927年5月,由刘天华等35人发起成立的国乐社团,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其宗旨。提出“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目标,是1928年至1932年,共出版了10期不定期社刊《音乐杂志》,这是我国近代有重要影响的国乐社团。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的前身名为“北京大学音乐团”,该会正式建立于1919年,由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任会长。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以传播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组织会员的演出为主要内容。并编辑出版了共达15期的《音乐杂志》,这份杂志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得到的正规出版、发行的音乐杂志。
上海中华美育会:1919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人为吴梦非、丰子恺。1920年4月出刊《美育》。
北京爱美乐社:由柯政和、刘天华等人发起,正式成立于1926年。以“研究 提倡普及音乐为宗旨”。主要活动为:创办音乐刊物《新乐潮》。(了解)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1922年正式定名,是由外国乐手组成的管弦乐队,最早为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是一只铜管乐队。1906年扩大为管弦乐队。意大利音乐家指挥家梅百器任指挥,赴华任乐队首席,是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一支管弦乐队。
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1919年秋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创办,至1925年11月为止,在这期间,该校曾先后改名为“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师范大学”等。据说该校曾为我国培养了近千名艺术教育的人才(了解)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1920年9月由萧友梅、杨仲子创办,初为体育音乐专修科,1921年分为两个科,首任音乐科主任给萧友梅,1925年又改建为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系,系主任仍由萧友梅担任。1925年又改建为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系,系主任仍由萧友梅担任。1927年,该校一度被当时的军阀当局勒令停办,后又改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仍保留音乐系的建制,由杨仲子负责。(了解)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于1922年10月,所长由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兼任,萧友梅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领导工作。该校的教学体制分设本科、师范科及选科三部分,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机构。
上海国立音乐院:建立于1927年11月,由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将任其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8年后,由萧友梅任代理院长。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为萧友梅。该校的体制最初基本上与过去的北大音乐传习所相同。
新型的歌曲创作及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等
萧友梅 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①箫友梅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箫友梅最主要是声乐创作:他在1922年10月出版了《今乐初集》;1923年出版《新歌初集》; 1924年出版了《歌集》。这个歌集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作曲家个人作品专集。主要歌曲代表作品有:《问》、《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等。 ②箫友梅在器乐创作方面,主要代表作品:在德国留学时期所写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和《夜曲》;大提琴《秋思》铜管乐《在暴风雪中前进》等;他也是当时我国音乐家中唯一的、器乐创作的开拓者。 ③1927年10月12日,箫友梅在上海与蔡元培共同创办了“国立音乐院”,12月3日任命箫友梅为该院代院长,1929年7月, 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箫友梅的主要精力投入在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学和管理,和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④在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方面,第友梅非常重视对蔡元培“兼收并蓄”方针的贯彻。
赵元任 ●A——声乐曲 赵元任一生利用业余的时间总共创作了132首音乐作品,其中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占绝大多数,也包括少量的器乐小品和一些民歌改编曲。他正式发表作品:《新诗歌集》(最有代表)、《儿童节歌曲集》、《民众教育歌曲集》以及《晓庄歌曲集》中的歌曲。 1、 20年代 收集在《新诗歌集》中的作品,是赵元任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创作。并给自己第一部曲集标以“新诗歌集”为名。 ①表现了“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卖布谣》、《织布》、《劳动歌》 ②则体现了“五四”青年那种乐观向上和迫切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坚强决心 ③表现了当时中国青年那种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激情。 ④力图表现出一种不同于旧文艺的新意境、新风格。 2、 20世纪30年代 创作《自立立人歌》、《小先生歌》、《村魂歌》等。这些歌宣扬了陶行知极力倡导的“手脑并用”、“知行合一”,推行社会改革的新教育思想。 3、 20世纪40年代 创作《老天爷你年纪大》赵元任为救亡抗日爱国斗争先后创作了《我们不买日本货》、《我是个北方人》等。 ●B——多声部合唱 赵元任比较热衷创作多声部合唱的作品,以徐志摩的长诗所写的合唱曲《海韵》就是一部典型的、清唱剧式的大型合唱曲。 ●C——钢琴伴奏 在20、30年代,赵元任曾将不少我国民间小调作了多声配置钢琴伴奏的实验。《鲜花》、《孟姜女》、《凤阳花鼓》 ●D——器乐作品 关于器乐作品,赵元任仅创作了少量钢琴小曲。作品《和平进行曲》、《偶成》。
黎锦晖 以“白话文”及“国语”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1920年,他的处女作《老虎叫门》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1921年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问世,在儿童歌舞音乐领域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1922年黎锦晖创办了我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儿童文化周刊《小朋友》。 儿童歌舞音乐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主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的形式为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 儿童歌舞表演特点:是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完全没有说白; 儿童歌舞剧特点:是篇幅稍大、有人物有情节、歌舞与说白相结合。 ★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曲中加进歌舞表演的形式。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共有24首,主要作品有《可怜的秋香》(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好朋友来了》、《因为你》、《寒衣曲》、《欢乐歌》、《努力》、《吹泡泡》、《蝴蝶姑娘》等。 ★儿童歌舞剧:是以反映儿童生活题材为主要内容,以儿童为观众对象,由儿童自已表演的包含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歌舞音乐、舞台道具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但以“歌舞”为其主体。 黎锦晖在20世纪20年代一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十分重视作品音乐的民族特色和通俗易懂。在创作这些儿童歌舞音乐的同时,他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学校歌曲和社会群众歌曲。 1927年之后,黎锦晖开始写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 、《桃花江》等“家庭爱情歌曲”。之后还创作了《中国威力无穷》等救亡抗战歌曲。
刘天华 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原名刘寿椿。是我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他是我国近代优秀的民族音乐家,民族器乐作品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1927年秋,在他的倡议下,正式成立了有志进行国乐改革的“国乐改进社”。 刘天华的代表作品: “十大二胡名曲”有:《病中吟》 、《月夜》、《苦闷之讴》 、《悲歌》、《良宵》、 《闲居吟》、 《空山鸟语》、《光明行》 、《独弦操》 、《烛影摇红》。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赖》 以及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城市音乐生活
群众文化生活和新音乐活动的面貌
①首先,中小学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逐步从课堂发展到社会。在学校歌咏活动普遍活跃的基础上,还举办了经常性的、全市规模的中小学唱歌比赛。学生歌咏活动的开展,为后来全民性的抗日教亡歌味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以基督教堂或基督教教会学校为基础,以演唱西洋合唱名作为主的业余歌咏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提高。
黎派城市歌舞的产生
黎锦晖率领的“明月歌舞团”的频繁演出,推动了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一些成人歌舞团应运而生。虽然受到文化教育界的强烈抵制和严肃批评,但它们仍对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和娱乐性通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复杂的影响。也推动了赵元任,黄自,聂耳,任光,刘雪庵,贺绿汀,冼星海等专业作曲家,先后投入电影歌曲的创作。
革命根据地的音乐
①在各个部队中先后建立了“战斗剧社”,“八一剧团”,“高尔基戏剧学校”,“蓝衫团”等各种革命文艺团体。在中央红军学校和歌红军政治部里都成立了俱乐部和“列宁室”等文娱组织。这些剧社、剧团、学校就是根据地开展革命音乐活动的主要团体,其最主要的表演形式是戏剧演出,同时也有音乐舞蹈的表演。 ②高尔基戏剧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文艺干部的艺术学校,当时最主要的形式史演唱革命民歌和工农红军歌曲,演唱内容不仅仅是对苦难生活的痛诉,更多的是反映革命根据人民获得新生活,同时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革命领袖红军的热爱,以及反映革命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另外还有的作品是对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的 代表作品《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上前线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待这阶段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比以往有所改进。体现:①师范院校中音乐系科的建设和专业院校中师范音乐科系的建设都得到比较认真的对待。②教育部规定自幼稚园,中学,必须将音乐课正式列入必修课。③组织了专门的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
从30年代以来,从沿海的大中城市到内陆的中小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呈现了不断上升发展的趋势。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之30年才走向正常的轨道,其中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建设具有典型的意义。
“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左翼音乐运动的展开
由于政治形势的转变,随之城市文化也发生巨变,文艺思想战线出现了迷茫混乱。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这批革命的文化力量。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以“左联”为标志的左翼活动的展开,标志着我国“五四”以来新音乐文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九一八” 与“一二八”的炮火,群众性救亡运动开始,音乐创作者也展开活动。 最初组织规模都很小,都自觉遵守“左联”的纲领为指导。 参与进步电影歌曲的创作《渔光曲》《桃李劫》、《风云儿女》等。 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
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生平简介:云南玉溪人,1931年4月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 作有歌曲30余首 ▲▲聂耳是近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音乐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他是左翼音乐的主要骨干,也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主要奠基人。 作品类型: A、群众歌曲 聂耳创作的歌曲主要是为了当时的新艺术形式——电影及舞台剧缩写的主题歌和插曲。而这些影剧是左翼影剧工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批反映工人阶级及劳苦大众生活和斗争的作品。这就使群众歌曲的题材大大广阔。 群众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 劳动歌曲《码头工人》《大路歌》、《开路先锋》 抒情歌曲《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飞花歌》 儿童歌曲《卖报歌》、《小野猫》 B.电影音乐 为电影《桃李劫》所写的《毕业歌》,为电影《大路》所写的《大路歌》、《开路先锋》,为电影《飞花村》所写的《牧羊女》、《飞花歌》等。1933年第一首电影歌曲《开矿歌》 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和插曲《铁蹄下的歌女》。 C.中国民族器乐曲 《金蛇狂舞》(1934年),《翠湖春晓》(1934年),《山国情侣》3首
救亡歌曲的展开及吕骥、张曙等人的音乐创作
抗日救亡初期的歌曲创作 ●最早写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 萧友梅、黄自为代表的”国立音专”(学院派)的爱国师生。 代表作: 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 萧友梅的《从军歌》。 最早的混声四部合唱:黄自的《抗敌歌》、《旗正飘飘》、《同胞们》、《前线去》、《空军进行曲》 抗日救亡初期的歌曲创作特点: 主要由学院派的师生首先创作出来的 ,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说明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继承的文人的忧患意识。
黄自等音乐家及其创作
中国作曲家、 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黄自被称为“学院派的首领”。 主要任品: 黄自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十三首器乐作品,九十三首声乐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 管弦乐《怀旧》; 清唱剧《长恨歌》; 抗战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 抗战歌曲《热血》、《热血》; 艺术歌曲《点降唇》、《思乡》、《玫瑰三愿》等。 ▲《怀旧》是我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也是外国乐团演出的第一部中国作品 ▲《旗正飘飘》这部合曲的音乐均充满激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慷慨的气势,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群众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这两部合曲均有严密而富于层次的结构布局,并对合唱的配置作了较好的对位化处理,取得了很好的合唱效果。 ▲ 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惟一的大型声乐套曲,由韦翰章作词。作品内容主要反映唐明皇李隆基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借古喻今),此套曲共分10个乐章,黄自生前仅完成了其中的7个乐章。如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黄自的音乐主张:“民族化新音乐” 黄自的音乐美学观点:“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陈洪 : 陈洪先生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 ,是将法国学到的“固定唱名法”首先引入中国,并大力提倡推广。他曾以爱国歌曲《冲锋号》及《上前线》表现了他力主抗日救亡的爱国主张,引起极大的群众影响。
青主: 原名廖尚果,在1920年根据苏轼的名作《大江东去》所谱写的同名艺术歌曲,是我国最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是我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开篇之作。 在20年代末,青主又以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诗《我住长江头》创作一首引人注目的同名艺术歌曲。 廖尚果的音乐思想深受西欧“表现派”理论家的影响。 他的音乐观点是“音乐是上界的语言”和“音乐无国界” 。 他的歌曲方面有:《清歌集》和《音境》两本歌集。 古诗词谱曲的名篇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等。 音乐美学理论有:《乐话》和《音乐通论》。
陈田鹤: 原名启东,浙江人,音乐创作主要受其业师黄自的影响比较明显,侧重于抒情性艺术歌曲的创作。他的音乐优美深情,笔法简练,和声处理有独到之处,钢琴织体灵活多样。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受其业师黄自的影响比较明显侧重于 ①抒情性艺术歌曲的创作,代表性的作品有:《春归何处》、《山中》等; ②抗日音乐作品,代表性的作品:《巷战歌》《制寨衣》等; ③儿童歌曲的作曲家,代表作品《植树节》、《采莲谣》、《米白色》以及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表演剧《皇帝的新衣》等。 ●管弦乐《夜深沉》、舞蹈音乐《荷花舞》、《采茶灯》等,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的管弦乐《广陵散》等。 ●钢琴曲《序曲》获得齐尔品举办的“具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第二名。
刘雪庵: 原名晏如。四川铜梁人。1937年抗战爆发后,积极从事抗日歌曲的创作,并独立创办抗日音乐刊物《战歌》。 刘雪庵的主要创作领域是声乐作品,以其电影音乐和抗日歌曲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他的音乐语言以通俗流畅见长,创作风格大多亲切生动、平易近人,题材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比较接近一般群众。 ●古诗词艺术歌曲有《枫桥夜泊》和《红豆词》等。现代诗词为题材的抒情性独唱曲有《追寻》、《飘落的雪花》等,抗战歌曲有《长城谣》和《流亡三部曲》中的《出发》、《前线去》等歌曲。
江定仙: 湖北人,黄自的四大弟子之一,1930年考入上海音专,随黄自先生系统学习理论作曲,并随俄籍教授学习钢琴,在作曲与钢琴演奏两个专业都有很深造诣。 钢琴曲《摇篮曲》曾获齐尔品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二等奖。抗战期间,先后任《乐风》月刊编辑、国立音乐院作曲组主任等。 代表作品:《打杀汉奸》、《为了祖国的缘故》、《浪》、《树》、《小马》。 抗战期间,先后任《乐风》月刊编辑国立音乐院作曲组主任等。创作主要也是集中在声乐创作领域。
贺绿汀及其音乐作品
贺绿汀简介: 原名贺抱真。湖南邵阳人。他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老一辈音乐家中的突出代表。他是黄自“四大弟子”之一。他的《暴动歌》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他的《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音调流畅自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是中国近代音乐中一首经典式的钢琴名作。30年贺绿汀还为电影《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作曲配乐,写了很多优秀的进步电影。 A、群众歌曲: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创作转向以群众歌曲为主,在他所写的抗日歌曲中一部分仍保持着①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如:《 上战场》、《保家乡》 。 ②进行曲性质的合唱曲,如:《游击队歌》 为了表现抗日歌曲的艺术性和多样性,还创造了③艺术性独唱曲《嘉陵江上》 B、器乐创作 以他在音专时期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合奏《晚会》和《森吉德玛》 《牧章短笛》:钢琴曲,贺绿汀作于1934年。在齐尔品委托“国立音专”组织“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创作评奖中获头奖,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曲的先河。曲式为三段体结构。全曲采用五声音阶。和声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这是中国近代音乐中首经典性的钢琴名作。
冼星海及其音乐创作
冼星海的生平经历: 洗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中位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二百多首群众歌曲,4部大合唱,2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交响组曲,1部交响诗,1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以聂耳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战斗传统,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群众歌曲抒情独唱曲还是儿童歌曲等等,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涉及当时的新音乐的众多体裁形式,如在新型歌唱音乐、歌剧音乐、话剧音乐、电影音乐、西洋乐器独奏音乐、交响音乐等近代初创的音乐领域都进行了可贵的实践和探索。由于洗星海在近代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音乐活动等方面的突出成绩。他逝世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作品类型: A、群众歌曲: 创作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富于号名性的、雄伟的进行曲,如《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路是我们开》等。乐曲表现了一种坚决果敢的气势和激昂慷慨的情绪。 另一类是抒情性与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赞美新中国》等。乐曲反映了群众战斗生活的一些侧面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B、抒情性独唱曲: 数量不是很多,但它们歌曲创作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热血》、《江南三月》等。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为舞台剧或电影所写的插曲。 C、儿童歌曲: 他写的并不多,反映了在反帝斗争中中国儿童天真、活泼、勇敢爱国的精神风貌。如:《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都是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歌曲。 D、在大型的声乐体裁方面: 以套曲形式的大合唱最重要。第一部成功的作品《生产运动大合唱》。这部作品完成于1939年3月。全曲共分为“春耕”、“播种与参战”、“秋收”、“丰收”4场。也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二月里来好春光》是《生产运动大合唱》中的一首男声独唱曲。 E、歌剧: 冼星海在陕北还写了歌剧《军民进行曲》、《九一八大合唱》 F、器乐作品: 《民族解放交响乐》、 管弦乐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歌》、《满江红》,交响诗《阿曼该尔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 《黄河大合唱》名词解释: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完成于1939年3月31日,是冼星海最杰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整个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全区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 《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2、黄河颂(男声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3、黄水(女声三部合唱) 4、5、边对口由(男声对唱) 5、黄河怨(女声独唱) 7、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江文也等人的音乐创作
ATREAE在众多的音乐体裁中,以管弦乐、钢琴、声乐作品占较重要的地位。 管弦作品很多遗失或保留在日本。现存代表作《台湾舞曲》 《北京点点》 《赋格序曲》 《孔庙大晟乐章》。这些作品也标志着江文也音乐创作的不同阶段的风格变化
论述我国著名作曲家江文也音乐创作的艺术特色? 江文也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同时又是人生遭遇极为坎坷的音乐家。汪文也音乐创作风格的论述。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工文也的音乐创作风格在日本阶段(1934-1938)和归国阶段(1938-19450有着显著的转变。由运用西方20世纪“现代派”的技巧创作如《台湾舞曲》到回归中国民族风格的追求如《孔庙大展乐章》,典型地反映了江文也回归祖国后音乐创作 观念与风格的重大变化。
马思聪及其音乐创作
★马思聪:他是我国近现代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作为一位指挥家,他也是中国近代管弦乐事业的重要开拓者 1924年和1928年两次赴法国分别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2年在私立 广州音乐院任院长: 1948年任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建国后长期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主要小提琴作品有《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 , 《西藏音诗》 ,《牧歌》以及马思聪创作的《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和《春天大合唱》三部大型声乐作品
★马思聪的中国近代音乐风格及贡献 他是我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中的有突出成就和影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具有相当影响的作曲家他写了相当数量的小提琴曲,还写了歌剧、帮刷交响音乐、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大型合唱以及定数量的群众歌曲、艺术歌曲、民歌改编曲等。在众多形式的创作中,小提琴曲影响最大、成就最突出,最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特色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据篮曲》、《思乡曲》等都较成功地以中国民族音调为基础、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的技巧和各种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特殊技巧,表现出深沉广博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偏重于怡淡素雅的个人抒情风格。 后期: (1942-1948)他跟随兴德米特学习作曲之后4年期间写的各种作品。 创作主要有:艺术歌曲《别离》、《彭浪机《正气歌》等。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的一重奏》、《弦乐三重奏》、《浪漫曲》等 这些作品的风格,大多贯穿着兴德米特20世纪现代作曲理论体系所创作的新技术的影响。作曲家是像通过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写出既具有中国民族音乐气韵,又有独特个性的室内乐音乐作品
谭小麟等人的音乐创作
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作为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乐、室内乐、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四个领域。他的一生创作了《新中国交响组曲》、《长征交响曲》、(交响序曲》、交响诗《春》、《降B大调钢琴协套tl》)、(e小调弦乐四重奏》等七月作品和大量的钢琴曲以及大合唱、声乐套曲、歌曲等多种音乐形式作品 他以新颖的《春之旅》组曲和(中国民歌变奏曲打破了这种冷清的局面,并为建国后钢琴音乐的落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也是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新秧歌运动及秧歌剧的发展
秧歌本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十分流行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文艺工作者及广大的群众曾自发地摸索如何运用这种民间形势来配合政治任务的需要进行演出. 随着毛泽东的讲话,在1943年春节,以“鲁艺”为主在延安举行了盛大的新秋歌流出。在秧歌中加进了工人、农民、八路军,学生等时代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加进
秧歌剧的概念: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小歌剧。音乐吸收了戏曲中的道情和陕北民歌。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其后产生了《夫妻识字》《一朵红花》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新秧歌剧运动、秧歌剧的发展及影响? 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大意义是:275 1、它是边区“文艺整风”运动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得带具体贯彻的产物,它为当时边区的文艺工作者如何与群众结合、如何更好地以文艺为武器来为当时的斗争服务,提供了具体的途径、积累了正确的经验 2、它为利用民间艺术的形式创造新的民族艺术形式,并为后来新歌剧创作的发展成熟找到了一个真正坚实的基础,并摸索出了实际经验
新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这就是20年代的“萌芽期”和其后15年的“探索期”,以及在此基础上1945年在延安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第一次较好地解决歌剧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白毛女》歌剧模式从而使中国歌剧进入了“发展期” 儿童歌舞剧--秧歌剧、歌舞剧、音乐剧、小调剧---中国特色的歌剧模式
新歌剧的产生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新歌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歌剧和新程式,不仅在借鉴西洋歌剧之所长和维承我国传统戏曲程式方面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同时也在解决歌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继承我国传统音乐和使音乐主题自始至终贯穿发展,以及在音乐的戏剧性等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借鉴。不仅如此,新歌剧的出现,对后来中国歌剧的发展提供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