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和有效以及意思表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生效和有效以及意思表示的思维导图。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6-14 20:20:40民事法律行为
成立
确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的第一步,是确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成立,即根据事实构成要件是否齐备确定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存在
成立要件
一般成立要件
当事人:即进行特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存在一方当事人即可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需要有双方当事人
共同行为需要有两方以上当事人
决议行为中需要有某一组织的成员或内部机构参与表决
意思表示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中有一项意思表示即可
双方民事法律行为中需要有两项一致的意思表示
共同行为需要有两项以上内容相同的意思表示
决议行为需要每个参与者独立作出意思表示,然后遵守表决程序和表决规则作出决定
特殊成立要件
出法律规定和当事人意思表示之外,还应具备的特别的事实要素,如需要采用特定的形式等
有效
成立与有效
联系: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逻辑前提,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是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可能归属
区别
判断点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成立判断是否存在;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判断是否符合法律的价值追求
构成要件不同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必要条件,并非充要条件
生效与有效
联系: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一般前提
区别
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一定生效
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一定立即生效
有效要件
一般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自愿真实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不违背公序良俗
特殊有效要件
针对具体合同而言,从其各自特殊性出发,可能其有效还须满足特殊有效要件之要求
有效的价值判断
生效
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力
生效要件(一般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具备有效条件,自成立时即开始生效)
一般生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主体适格)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不违反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特殊生效要件
基于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基于当事人的约定,民事法律行为除具备一般生效条件外,还须具备特别生效要件,才能产生完全的法律效力
意思表示
概念
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指表意人将其期待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内心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构成要素
目的意思
概念: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尤其是指明民事法律行为标的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内容
要素:构成某种意思表示必须具备的意思内容,目的意思必须包含要素
常素:行为人作出某种意思表示通常应含有的、内容完全等同的意思要素,目的意思中可以不包含常素
偶素:基于当事人的特别意图所确定的意思表示的意思要素,目的意思中未必包含偶素
效果意思
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
表示行为
行为人将其内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的行为要素
效力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拘束力
对话式:了解主义,相对人知道其内容时生效
非对话式:到达主义,作出的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生效
类型化
明示与默示
明示:以语言、文字等直接表意的方式,可是口头形式,也可以是书面形式
默示:以使人推知的方式间接表示内在意思
行为推定
沉默
单纯的沉默没有法律上的效力
必须是双方提前约定或者法律上规定的沉默才可具有效力
有相对人与无相对人
有相对人:一定要让相对人知道该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意思表示完成即可发生法律效力
对话与非对话
同步受领,意思表示可当即告知
不能同步受领意思表示,有意思表示的传递过程
要式与不要式
意思表示欠缺
真意保留,行为人单方面故意隐瞒其真意,而表示其他意思的意思表示
虚伪表示
概念: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虚假的意思表示,实际上并不期待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效力
构成要件
须有意思表示之存在
须表示与意思不一致
须表意人认识到其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须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而为非真意表示
意思表示错误
概念:指表意人出于错误或不知致使其意思表示与效果意思不一致的情况,系为一种无意识的非真意表示
错误与误解
错误:行为人非故意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属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通常属于可撤销行为
误解:相对人对于意思表示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单方法律行为中,不影响法律效力
双方法律行为中,双发当事人之间不存在一致的意思表示,法律行为不成立
重大误解
概念:指当事人一方因自己的过失,导致对行为内容发生错误认识,并因该错误认识使得自己的表示行为与真实意思不一致
构成
表意人的效果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表意人不知其效果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误解必须严重,即足以影响表意人决定是否为意思表示
误解是因表意人自己的过失所造成,并非偶然
误解是否存在,以意思表示成立之时为判断时点
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欺诈
概念: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基于错误判断作出意思表示
构成
须有欺诈人的欺诈行为
须欺诈人主观上有欺诈的故意
须表意人因相对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
须表意人因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须欺诈行为达到有悖于诚实信用的程度
第三人欺诈
概念:指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故意编造歪曲或虚假之事实、或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使合同的一方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构成
第三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第三人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
须表意人因第三人的欺诈而陷于错误
须表意人因陷于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错误与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系
须对方知道或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
胁迫
概念:指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其他组织的名誉、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
构成
须存在胁迫之行为,胁迫行为必须是非法的,给对方施加了一种强制和威胁;该行为可以由民事法律行为的当事人作出,也可以由第三人作出
须胁迫人主观上存有胁迫的故意,且其声称要造成的损害必须是被胁迫人可以相信将要发生的情况
须胁迫旨在对表意人的意思自由施以不法干预
须表意人因胁迫而实际上陷于恐惧或无法反抗之境地
须表意人因胁迫而为意思表示,且该意思表示必须符合胁迫人的意愿,即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与其陷于恐惧或无法反抗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乘人之危致显失公平
概念: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力等,致使对方作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
构成
一方当事人利用对方当事人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
须是有偿行为
须合同内容明显违背公平原则
不公平的结果发生在合同成立前
意思表示的解释
解释原则
意思主义原则
表示主义原则
折中主义原则(我国通说主张采用采用)
解释规则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