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包含了中国历史上的佛经翻译、 中国自汉迄明初的世俗翻译、 十九世纪的翻译活动等。
中国翻译史,包含十九世纪的翻译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翻译活动、中国自汉迄明初的世俗翻译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佛经翻译
草创时期:东汉至西晋
代表人物
1、(质)安清
中国佛经翻译创始人
偏直译,经论主要为小乘佛教
2、(质)支娄迦谶,最早将大乘佛教引入中国的高僧。
3、严佛调
第一个参与译经的中国人
《沙弥十慧章句》
4、(文)支谦
为《句法经》写了序,是我国第一篇翻译理论文献。
翻译特点
1、翻译活动规模小,比较零散。
2、对翻译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
3、翻译标准上的“文"质”之争出现端倪。
4、翻译中,开始采用“格义法”。
发展时期:东晋南北朝时期
1、(质)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2、文)鸠摩罗什
主张意译。
与真谛,玄奘和不空被誉为"四大佛经翻译家”
1、翻译活动官方化和高度组织化
2、本土译者兼佛学家大量涌现
3、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取向
4、翻译中,开始采用格义法。
高潮时期:隋唐时期
1、彦琮
中国第一次担任佛经主译
提出“十条“和“八备"
2、玄奘
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第一大翻译家
主张"正名“和“五不翻”
1、译场组织更加复杂
2、翻译活动高度政治化
3、中国译者开始成为译主
4、翻译理论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
基本结束时期:基本结束时期
1、翻译活动的政治化进一步加强
2、翻译内容比较狭窄。
3、对翻译的性质认识更加深刻
中国自汉迄明初的世俗翻译
西汉
和亲通西域;设大鸿胪(设译官令,九官令)
魏晋南北朝
大鸿胪
北魏
四夷馆
唐朝
四方馆;设鸿胪寺
宋
译语人(立法)口译
元
蒙汉互译,译史
明初
四夷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中央最早培养外语人才的政地) 1,《木兰诗》,《敕勒歌》汉译文学作品。属于北朝民歌
十九世纪的翻译活动
翻译活动特征
1传教士为主
2西译中述
3集中有序,多种传播机构,译书机构的出现。
罗明坚
最早翻译《四书》
用拉丁字母为汉语注音
利玛窦
刊印的《西字奇迹》用拉丁文为汉语注音,是中国第一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
后期在多位学者的帮助下编译成《西儒耳目资》一是最早且完整的汉语拼音方案。
4西学翻译数量多而广泛
译介方式
多元化态势;承载译介内容的媒体多样化;组织翻译的机构多样化
翻译家
梁启超
担任《实务报》主笔
《论译书》
严复
《天演论》
信达雅
林纾
丛书“林译”小说。
鲁迅
“硬译”法
“宁信而不顺”
郭沫若
诗集《女神》
《静悄的海滨》
翻译的主要对象是俄苏文学作品和泰戈尔的诗集
泰戈尔的《新月集》和《飞鸟集》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翻译活动
高度组织化,计划性管理模式。
政治意识形态过多干预翻译活动,翻译选材标准过于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出现"百花齐放”的台式
此阶段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
陈望道
《共产党宣言》
郭大力和王亚力更是合作翻译出版了第一个《资本论》的完整译本
傅雷
“神似"说
代表作
《约翰克里斯朵夫》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小说
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