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民国新闻史思维导图
中国新闻史的民国新闻史,全面概括民国新闻史。大致将书中文章分为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总论、新闻人物研究、新闻媒介研究、新闻事件研究、地方新闻史和民族新闻史研究、新闻事业管理研究、新闻思想观念研究。
编辑于2021-06-16 11:37:21民国新闻史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民营大报
天津的大公报
上海的申报
南京的《新民报》
北平的《世界日报》
《商报》
1921·1 上海
主笔:陈布雷
首创《商业金融》栏,刊发商业金融的评论和阐述经济思想的文章
《世界晚报》
1924 北京
《世界日报》
1925
《世界画报》
1925
成舍我世界报系
中国通讯社事业进展和广播事业的出现
通讯社
国闻通讯社
1921 上海
胡政之任社长
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
申时通讯社
1924 上海
张竹平任社长
1928年成为正式通讯社
广播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重点事件
1、《新生》事件
2、史量才的《申报》改革
3、韬奋精神
4、范长江的新闻实践
5、3s——三个外国人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一、国民党新闻统治的建立
表现
1、组建国民党新闻网络(以“中央”传媒为核心)
《中央日报》创办
顾孟余任社长
1927 汉口 创刊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
中央通讯社成立“中央社”
萧同兹任社长
提出三大方针
工作专业化
业务社会化
经营企业化
1924年成立于广州 1927迁南京
中央广播电台开播
1928南京
1932年成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电台
完备的全国性新闻事业网
2、控制利用民营新闻事业(《大公报》《商报》)
3、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出版法》
4、设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
二、中共地下报刊的创办
《布尔塞维克》
1927年上海
《红旗日报》
机关报
提出“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1930年由《红旗》和《上海报》合并而成
主编:李求实
三、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报刊和鲁迅的报刊活动
社团和刊物
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
前期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后期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
太阳社
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
《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书)
创始人蒋光慈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国民党争夺宣传阵地,吸取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鲁迅的报刊活动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
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传播活动
初期
壁报《时事简报》每周出一次“不做文章,只登消息”
教化群众的工具
人民政权建立后
红色中华通讯社
红中社
1931年
江西瑞金
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
37年更名新华社
《红色中华》报
1931年江西瑞金
1937年改名为《新中华报》
《青年实话》
1931
中共青年团苏区机关刊物
主编:陆定一
《红星》报
1931年
编辑:邓小平;陆定一等
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新闻事业
抗日救亡报刊的蓬勃兴起
史量才与《申报》的改革
业务: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新闻搜集网
推出专刊
注重广告业务的拓展
引进先进设备,扩大报馆规模,改善报人待遇
1932年《申报》革新
发表《申报六十周年新计划宣言》
加强新闻时事评论
革新副刊《自由谈》,推动杂文发展
推进副刊和增刊:综合性、文艺性、知识性
出版书刊:《申报月刊》、《申报年鉴》
聘请李公朴等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流通图书馆,新闻函授学校,业余补习学校,申报服务部
上海报界“四大金刚”
《晶报》
《福尔摩斯》
《罗宾汉》
《金刚钻》
国民党的当局对舆论的压制
《新生》事件
1935年5月,《新生》周刊上发表了易水的杂文《闲话皇帝》,几处涉及到日本天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处,国民党政府于6月22日查封《新生》周刊,主编杜重远被判入狱一年零两个月
邹韬奋和他的报刊工作
介绍
邹韬奋——我国现代杰出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一生办过6刊1报,始终与《生活》相伴
六刊一报
《生活》
《大众生活》
《生活日报周刊》
《生活星期刊》
《抗战》
《全民抗战》
《生活日报》
邹韬奋新闻工作经历
1925年创办《生活》周刊,后开辟《小言论》专栏,将其发展为发行量最高达15万份的刊物,后被查封;
流亡海外期间,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及《新生》周刊上,后汇继承《萍踪寄语》
1935年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支持学生运动,追求民族解放,发行量高达20万份,1936遭查封
1936年6月在香港办《生活日报》,以敦促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的,后来自动停刊
1936年8月创办《生活星期刊》
“七君子”事件后,又创办《抗战》,《全民抗战》,《大众生活》等报刊
邹韬奋的报刊思想和办报经验
第一、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大众解放的工具
第二、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第三、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第四、文风要“明显畅快”
第五、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
第六、新闻工作者应该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韬奋精神
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毕生从事新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提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报刊思想,他这种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经验被称为“韬奋精神”
范长江
中国著名记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
1933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曾任《新华日报》社长总编辑,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
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
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人
突破新闻封锁、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
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写作特点
三S
斯诺
爱德加 ·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
史沫特莱
美国女记者、 作家、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
1928年来到中国,主要作品
《大地的女儿》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中国人民的命运》
《中国红军在前进》
《中国的诗歌》
斯特朗
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
戈公振
新闻学专家。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与邹韬奋等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
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新闻史》是中国新闻学史研究开山之作。为中国报刊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
1937《红色中华》中共中央机关报
1937《解放》周刊创刊
1939年延安的新闻事业成熟
《解放日报》的创办及其整风改革
背景
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原有报纸的不适应
时间
1941·5·16——1947·3·27
地点
延安
第一任社长
博古
这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
整风运动
时间
1942
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主要负责人
毛泽东
贯彻的方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贯彻的方式
团结-批评-团结
《解放日报》整风前的问题
版面编排不合理
没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宣传
社论过多过滥
《解放日报》整风后
稿源丰富,版面充实,加强了报纸的党性,与实际、与群众联系紧密
《解放日报》改版的意义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新闻观,反对唯心主义
坚持“全党办报”,反对“同人办报”
树立“人民公仆”思想,反对“无冕之王”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马列主义文风
发扬无产阶级党报的三种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
强调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
1940年12月30日,首次播音
中国人民广播创建日
新华社的发展
1937年红色中华通讯社——新华通讯社
社长:博古
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
抗日初期抗日新闻业的发展
《救亡日报》
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
时间:1937——1941
地点:上海(后迁至广州、桂林)
社长:郭沫若
《群众》周刊
历史背景:1937,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全国抗日宣传中心迁至武汉
时间:1937·12
地点:汉口(由筹办《新华日报》人员创办)
时事政治和理论的综合性刊物
1947年停刊
《新华日报》
1938年1月在汉口创刊
周恩来领导
1947·2·28被封禁,战斗9年一个月又十八天
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
坚持“有理有节有利”的斗争原则
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
斗争方式
给国民党“算账”,:写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的言论环境
善于利用矛盾
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
利用其他报刊材料重新编写新闻从其他报社得到新闻线索重新编写
做法与经验
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做好统战工作,大搞企业式经营
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创办的意义
改变了二战时期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
可以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向国统区的人民群众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政治主张
“青记”的成立
1938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汉口正式成立(简称“青记”)
前身是(1937)上海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主要创办人和负责人是范长江
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著名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
沦陷区的新闻事业
上海“孤岛”抗日新闻事业的奋斗
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人民称其为“孤岛”时期
洋旗报
1938年前后,为开辟抗日宣传阵地,新闻工作者利用外商名义,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挂洋商招牌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联广播电台
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的一座广播电台
创办于1946年,同年查封
文萃三烈士
《文萃》
前身是《文萃》周刊,1945年上海创刊
1946年改版为时政刊物
1947年地下出版,遭国民党查封
1947年被杀害的《文萃丛刊》三位工作人员
第三条道路
既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民主专政,试图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新闻界出现的一种现象
《观察》
周刊
上海创刊,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
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后,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
延安归来
拒检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1945年8月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此后重庆出版姐发起了拒检运动
为了缓和国内外的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10月1日宣布废除新闻出版检查制度(收复区除外)
拒检运动获得了胜利
解放区事业的发展
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
概念
反“客里空”运动是土改时期,解放区新闻展开的一场反对虚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
“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新闻记者的名字。他擅长吹牛拍马,胡编乱造
经过
1947年解放区正值土改,土改中的新闻宣传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报《晋绥日报》带头在报纸上开展自我批评,并由此展开了反“客里空”运动
新华社号召解放区报纸学习《晋绥日报》的用于开展自我批评的作风,此后解放区新闻界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9月反“客里空”运动进入高潮,1948年春天结束
反“客里空”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的原则,克服了右倾错误
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讲话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关于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方针。他认为,要办好报纸必须坚持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相结合的方针
关于无产阶级办报应有的风格:生动地,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要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际学习
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948年西柏坡举办记者学习班,刘少奇做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新闻事业是党和群众相联系的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刘少奇还提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独立思考,正确判断
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
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文件,善于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办报
意义
是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文献
为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发展做出来突出的贡献,为当时的新闻业务学习与研究提供了纲领性文件。
两篇讲话,对今天广大新闻工作者搞好新闻工作仍有重要意义
两份报纸
晋察冀日报
人民日报
中国最具权威性的综合性日报
1948年河北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组合成
邓拓
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杂文家
1961年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他的杂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
党报建设经验
1、建立党报委员会,负责领导报刊
2、发展通讯员,加强群众联系。
3、建立发行网,扩大党报影响
不足:受党内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影响,在宣传内容和办报策略上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