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化学-羧酸
这是一篇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笔记,主要包括羧酸、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和碳酸衍生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希望能帮到大家。
编辑于2023-12-12 20:01:43羧酸
结构
羧基为平面结构
羧基碳sp2
羧酸根离子中两个碳氧键键长完全平均化
强p-π共轭,负电荷平均分配
物理性质
状态(常温下)
液体:1~9碳直链饱和一元羧酸
蜡状固体:高级饱和脂肪酸
结晶固体:脂肪族二元酸、芳香酸
多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甲酸、乙酸等气态时也以二聚体形式存在
溶解度
1~4碳羧酸易溶于水
水溶性随碳数增加而降低(戊酸、己酸溶解度很小)
多元酸水溶性大于同碳数一元酸
羧基亲水
芳香酸水溶性很小
沸点
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升高
高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
羧酸通过分子间氢键缔合成二聚体或多聚体
熔点
随碳数增加呈锯齿状上升
偶数碳羧酸熔点高于相邻奇数碳羧酸
偶数碳羧酸分子对称性强,晶胞排列更紧密
化学性质
不易亲核加成
羰基和羟基氧p-π共轭,羰基碳正电性降低
酸性(成盐反应)
p-π共轭,羟基极性增强
一元羧酸酸性强于碳酸
吸电子诱导(-I)增强酸性;给电子诱导(+I)减弱酸性
诱导效应强弱与取代基数量、位置有关
芳香酸
苯甲酸酸性
弱于甲酸
羧基与大π键共轭,电子云向羧基偏移
强于其他一元脂肪酸
苯甲酸根离子因共轭效应非常稳定
邻位效应
通常邻取代苯甲酸酸性强于苯甲酸及其相应的对、间位取代物
邻位取代时,无论吸电子基还是斥电子基都使酸性增强
邻位取代空间位阻导致羧基与苯环平面结构被破坏,共轭效应减弱
二元酸
pKa1<同碳数一元羧酸pKa
两羧基相互吸电子诱导,易解离
pKa2>同碳数一元羧酸pKa
羧基负离子对羧基斥电子诱导,使之不易解离
成盐反应及其应用
羧酸与NaHCO3反应放出CO2
鉴别、分离苯酚和羧酸
低相对分子质量羧酸的Na盐、K盐易溶于水
通过成盐反应增强含羧基药物的水溶性
羧酸盐遇强无机酸可转化为游离羧酸
用于分离羧酸和其他非酸性成分;用于从动植物中提取含羧基物质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亲核取代)
实质:亲核加成+消去反应
羧酸衍生物水解生成羧酸
酰卤(最重要:酰氯)
试剂
PCl3
适合制备低沸点的酰氯
副产物H3PO3在200℃时分解
PCl5
适合制备较高沸点的酰氯
副产物POCl3可蒸馏除去
SOCl2
可制备较纯净的酰氯
副产物均为气体,且过量SOCl2可蒸馏除去
酰卤反应活性高,常用于合成含酰基药物
酸酐
羧酸(甲酸除外)在脱水剂(常用P2O5)或加热作用下分子间失水
二元羧酸加热(不需要脱水剂)可分子内失水获得五元环酸酐或六元环酸酐
二元酸分子内脱水比分子间脱水容易
酯
羧酸与醇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生成酯
可逆反应,通常通过加入过量廉价原料促进反应正向进行
酰胺
羧酸与氨(或胺)先反应生成铵盐,后加强热脱水得到酰胺
该反应难进行
羧酸与氨优先进行酸碱中和反应
酰卤、酸酐等氨解生成酰胺
二元羧酸热解
反应类型与之间碳原子数有关
脱羧反应
两羧基间无碳或有1个碳,脱羧生成一元羧酸+CO2
脱水反应
两羧基间有2个碳或3个碳,脱水生成环状酸酐
含8个以上碳原子的脂肪二元酸,分子间脱水生成高分子链状聚合酸酐
脱羧脱水反应
两羧基间有4个或5个碳,脱羧脱水生成少一个碳的环酮
反应物有生成张力较小的五元环或六元环状产物的趋势
一般成环顺序:6优于5优于7
碳酸衍生物
尿素(脲)
物理性质
弱碱性,但不能使石蕊试纸变色
易溶于水和乙醇,难溶于乙醚
化学性质
水解
酸催化
生成CO2、铵盐
碱催化
生成NH3、碳酸盐
脲酶催化
生成NH3、CO2、H2O
高温分解
自身亲核取代
缓慢加热至150~160℃,两分子脲缩合成缩二脲(双缩脲),并放出NH3
缩二脲难溶于水
在碱溶液中可互变成烯醇式而溶解
缩二脲碱溶液+硫酸铜溶液,溶液显紫色或紫红色(缩二脲反应)
胍(亚氨基脲)
脲分子中的氧原子被亚氨基取代
物理性质
吸湿性极强,易溶于水
无色晶体
化学性质
强有机碱(与KOH相当)
胍结合H+形成的阳离子因共轭极为稳定
特殊(“Y”型)芳香性
丙二酰脲(巴比妥酸)
可由尿素和丙二酰氯氨解制得
物理性质
无色结晶
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能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
烯醇式酸性强于乙酸
其亚甲基上的H被烃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镇静、催眠、麻醉的作用
羧酸衍生物
羧基上的羟基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
又称酰化剂(反应中提供酰基)
最活泼的酰化剂:酰卤、酸酐
物理性质
气味
低级酰卤、酸酐:刺激性气味
挥发性酯:令人愉快的气味
沸点
酰卤、酸酐、酯:低于相应的(或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羧酸
无分子间氢键
酰胺:高于相应的羧酸
有分子间氢键
溶解性
低级酰胺能与水混溶
应用:良好的非质子性溶剂
化学性质
亲核取代
水解
生成羧酸
酰卤
通常无需催化剂
乙酰氯与水反应剧烈,空气中痕量的水就能使乙酰氯潮解
乙酰氯存放时要注意防潮
应用:乙酰氯常做脱水剂
酸酐
反应速率取决于相应酸酐在水中的溶解度
乙酸酐易溶于水,因此易水解
酯
需要碱或无机酸催化并加热
酸催化
烷基和烷氧基给电子能力增强使反应易于进行
酸水解反应中间体带正电荷
碱催化
酯羰基附近连有吸电子基能使反应易于进行
吸电子基分散负电荷,使中间体稳定
烷基和烷氧基体积增大,反应速率降低
酰胺
需要强酸、强碱催化并长时间加热回流
特殊:β-内酰胺易开环水解
抗生素
注意产物与催化剂的反应
酸催化:生成羧酸和醇(或铵盐)
碱催化:生成羧酸盐和醇(或氨气)
醇解
生成酯
间接酯化,常用于制备酯
反应活性:伯醇>仲醇>叔醇
醇羟基空间位阻影响
酰卤
醇解反应中常加碱性物质(缚酸剂)中和反应副产物,促进平衡右移
酸酐
生成酯和羧酸
氨解
生成酰胺
酰卤
产生的HX可通过过量的氨除去
酰卤氨解是制备酰胺较便捷、实用的方法
有机胺(R-NH2)能与酰卤反应生成取代酰胺
酸酐
生成酰胺的羧酸铵
酯
生成酰胺和醇
酯缩合反应
两分子酯亲和取代生成β-酮酸酯
酯的α-H具有弱酸性,在醇钠的作用下形成烯醇负离子(亲核试剂)
反应活性:酰卤>酸酐(不可逆)>酯>酰胺(可逆)
命名
酯
内酯:将对应的“酸”字变成“内酯”,用数字或希腊字母标明原羟基位置,且省略“羟基”二字
多元醇成酯时,写成“某醇某酸酯”
酰胺
若酰胺氮原子上连有烃基,则在烃基前写上字母“N”
内酰胺(环状酰胺):用数字或希腊字母标明原氨基位置,且省略“氨基”二字
二元羧酸的两个酰基与亚氨基或取代亚氨基连接形成的环状产物为“某酰亚胺”
取代羧酸
羧酸烃基上的H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
卤代羧酸
羟基酸
物理性质
状态
醇酸:黏稠状液体或晶体
酚酸:晶体
溶解度
醇酸:比相应的羧酸或醇更易溶于水
羟基和羧基均能与水生成氢键
酚酸:微溶于水
熔点
高于相同碳数的羧酸
大多数醇酸具有旋光性
化学性质
醇酸
酸性
强于相应的羧酸
羟基吸电子诱导
弱于相应的卤代酸
羟基吸电子诱导效应弱于卤原子
羟基越靠近羧基,酸性增强越明显
氧化
比相应的醇更容易被氧化
稀硝酸:将醇酸氧化为醛酸、酮酸或二元酸
羧基吸电子诱导
Tollens试剂:将α-羟基酸氧化为α-酮酸(发生银镜反应)
醇酸在体内的氧化通常在酶催化下进行
脱水
醇酸热稳定性较差,加热易脱水
α-醇酸:分子间交叉脱水生成六元环交酯
β-醇酸:生成α,β-不饱和羧酸
α-H受β-羟基和羧基共同影响,很活泼
γ-醇酸、δ-醇酸:常温下即可脱水,生成五元环、六元环内酯
羧基与羟基间有更多碳原子:分子间脱水生成开链聚酯
酚酸
酸性
对羟基苯甲酸酸性小于苯甲酸
羟基给电子共轭强于吸电子诱导
邻羟基苯甲酸酸性大于苯甲酸
形成分子内氢键,羰基氧电子向羟基氢偏移,使得羧基氢氧键极性增大,易解离
解离后羧基负离子也由于分子内氢键而趋于稳定
脱羧
羟基的邻、对位有羧基时,加热至酚酸熔点以上,发生脱羧,生成CO2和相应的酚
酮体:糖、油脂、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
糖尿病患血液中酮体含量较高
β-羟基丁酸
β-丁酮酸
酸性较强
酮体含量过高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丙酮
羰基酸
醛酸
酮酸
酸性
强于相应的醇酸,更强于相应的羧酸
酮羰基吸电子诱导效应强于羟基
脱羧
α-酮酸
稀硫酸作用下,受热脱羧生成少一个碳的醛
β-酮酸比α-酮酸更易脱羧,通常在低温下保存
β-酮酸的羰基吸电子诱导+羰基氧与羧基氢形成分子内氢键,发生电子转移
β-酮酸
酮式分解:形成六元环状产物中间体,脱羧形成烯醇式中间产物,重排得酮
酸式分解:与浓碱共热,分解为两分子羧酸盐
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