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东周时期生产经济与文字 思维导图
本思维导图从农业、商业、文字等多个方面概述了东周时期生产经济与文字,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6-21 16:17:50东周时期生产经济与文字
一、农业
制度
火耕燎荒制
轮换休耕的畎亩制
园圃灌溉制
土地制度
春秋前期,实行井田制
中期,实行田地分区休耕的辕田(爰田)制
生产力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
奖励农耕,灌溉施肥。商鞅变法和水利政策,如都江堰和郑国渠
沤草或焚草积肥,还出现了农学著作。
讨论问题
中国青铜时代为什么青铜农具非常少?
青铜贵重,残后不会丢弃,而是重新熔铸
奴隶主害怕奴隶破坏工具
主要用途在于礼器和兵器,农具少
商周时期既然生产工具无革命性变化,那么当时的农业生产是如何发展的?
二、青铜器冶铸业
进步点
铜矿开采、冶铸技术、装饰工艺
铸镶、错嵌、贴金、鎏金、刻纹
曾侯乙墓镶嵌绿松石铜豆
铸镶红铜工艺
事先把铸范和红铜花纹薄片制作好,然后把红铜花纹按一定图案排列放置于器外范的内侧,使红铜花纹的正面与外范内壁接触,再用不同形状的铜芯撑从红铜花纹的背面和器内范之间支垫(固定)不同部位的红铜花纹,以使红铜花纹在浇铸时不移位变形,同时也起到了控制青铜器壁厚度的作用,最后合上器内范芯进行浇铸,冷却后的青铜器体包容固定了红铜花纹,红铜花纹露出青铜器表,凸显其美观装饰作用。
年代可早到春秋中期,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错嵌工艺
将金、银丝或细条镶嵌于青铜器的纹槽中,经捶打坚实后再加以磨错。这种工艺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出现,盛行于战国时期。
贴金工艺
是将金箔贴在器物表面,贴金所用金箔较包金薄,可以节约贵重的黄金。贴金铜器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中期,战国中期以后贴金工艺逐渐被更先进的鎏金工艺所取代。
鎏金工艺
又称汞镀金,将黄金和汞按一定比例熔化成金汞合剂的“金泥”,然后涂抹在青铜器表面,再经烘烤使汞蒸发,薄层的金质便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该工艺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战国中晚期逐渐多见。
刻纹工艺
即在铜器上用锐利的刻刀刻出图案式的纹饰,这种工艺出现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战国时期。
统一预制附件
花纹模拍压印
叠铸工艺
失蜡法
又称熔模铸造法,即在模具上涂挂蜂蜡等材料制作蜡模,外面再浇淋细泥浆和耐火材料包敷,然后加热烤化蜡模,待蜡流出后,即形成铸型空腔,然后经过烘烤、浇铸、修整等工序,生产出成品。
这样铸出的器物表面无铸缝(即合范缝),纹饰清晰,可铸造浮雕、镂孔等形制复杂的器物。
我国失蜡法的起始年代当不晚于春秋中期。
三、铁器冶铸业
块炼铁是在较低温度(800~1000℃)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而得到的质地疏松的固态铁块。如果温度提高到1146℃,用此方法就可得到含碳量较高的液态生铁,可以直接铸造各种器物。
中国在公元前5、6世纪就能冶炼生铁,至少比西方提前了1800余年。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与铸造工艺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块炼铁渗碳钢和铸铁柔化退火工艺的推广,及铁铸范的使用。
渗碳钢是指对出炉的块炼铁经多次加热锻打、增加含碳量而成的碳钢制品。
铸铁柔化工艺是将铸铁件加热并持续保温,使铸铁中的自由渗碳体分解、脱碳或石墨化,从而改善铸铁的脆性,获得一定韧性,形成展性铸铁,被广泛使用于农具、兵器的铸造。
淬火工艺是将铸铁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水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提高铸件的硬度及耐磨性。
四、玉器、琉璃器加工业
玉器
春秋早中期玉器延续了殷商和西周玉器遗风,传统器形有所创新;纹饰上还创造出了蟠螭纹、蟠虺纹等许多新的纹样。
自春秋晚期开始,礼器逐渐减少,生活用具和各类佩饰明显增多,流行谷纹、蒲纹以及富于变化的各种龙纹、凤纹、几何纹等,装饰繁缛华丽。
战国时期,由于琢玉技术和工具的进步,玉器透雕、镂空和连锁工艺流行,将玉器雕琢与镶嵌、错金银、鎏金等金属工艺巧妙结合,并广泛应用,创造出许多难度极大的艺术杰作。
琉璃器
所谓“琉璃”是一种人工生产的早期玻璃,文献中或称陆离、颇黎、料器等。琉璃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之后,特别是战国时期,琉璃器无论在品种和数量上还是分布地域上均有很大的发展。
考古发现的东周琉璃器类以珠、管为主,另有璧、环、印章、剑饰等,其中以“蜻蜓眼”式圆珠最有特点。
五、漆器制造业
东周时期漆器生产效率和质量都大为提高,当时的漆器品种和数量之繁多,造型和纹样之优美,分布地域之广泛,制作工艺之高超,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以楚国漆器最具代表。
夹纻胎是一种漆器胎体,纻即麻布,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又称“脱胎”。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中期,秦代尚不多见,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
六、纺织业
东周列国鼓励种植桑麻,大力发展纺织业。
东周时期的纺织产品丰富多样,考古发现的丝织品种大致有绢、纱、绮、罗、缣、绉、绨、组、绦、锦、绣等。
锦上添花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刺绣工艺织出精美图案的高级丝织物。即以锦为地,以绣花针添加各色丝线绣出漂亮的彩色花纹图案。江陵望山M1出土的石字菱纹锦绣证明锦上添花(绣)的出现不晚于战国中期。
七、商业
金属货币
真正的金属铸币大约始于西周晚期或两周之际。
可分布币、刀币、铜贝、圆钱四大类。
布币(空首布和平首布)
燕国刀币分为尖首刀和明刀两类,两者在形制与年代上有早晚演变关系。
“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为姜齐铸币,“齐建邦长法化”为田氏代齐时发行的纪念币,“齐法化”为田齐发行货币。
圜金曾流通于秦、魏、赵以及东、西周公国;圆钱曾流通于秦、燕、齐。
秦统一六国后,废止各国形制不一轻重有别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下币,重如其文。
楚国铸币铜贝(蚁鼻钱)郢爰 卢金
度量衡
楚国的铜环权与秤
八、文字
金文
春秋
春秋早期,已少册令,多为自作用器及婚姻记录
春秋中晚期,金文形体上已有了较大差别,中原晋国、东方齐鲁、南方诸国和关中秦国四种区域风格。
陶文、货币文、玺文、盟书以及石刻文字等,它们具有显著的区域风格和时代特点。
战国
物勒工名:战国中期以后,青铜兵器、度量衡等成为重要的铭文载体,铭文内容一般记录负责监造者、主造者的官职名号与铸造工匠名,即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这种工官监造制度最早出现于三晋,其后燕、秦纷纷效仿,尤以秦国最为完善,也最严格。
简牍
简牍是指古代以竹、木制成的文字载体。
卜筮祭祷简、遣册、文书、典籍
帛书
又名缯书,是中国古代以丝织品作为记录载体的文书。由于所用的绢帛一般为白色,又有素书之称。
与简牍相比,帛书的优点在于其质地柔软平滑,易于运笔及舒卷,分量轻,便于携带。不足之处在于帛很贵重,不易获得,从而限制了它的使用,文字一旦书写在帛上,不能像简牍那样随意删改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摹本)
为探讨战国时代楚国的神话传说、宗教巫术、天文历法、宇宙观念等课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对于艺术史、思想史和历史研究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