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共产党简史》 思维导图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思维导图,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超全党史时间梳理,一起学习,应用于公基和常识,党史口诀背起来,轻松拿分,超道上岸哟~
编辑于2021-06-27 20:56:38《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笔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序言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法租界秘密开幕
结果: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一、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
背景
1840年起,西方对中国多次侵略,把中国变成产品销售市场和榨取原料的基地
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政府,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过程
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
起自社会下层并有着广泛群众规模的义和团运动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
结论
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
历史任务
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发端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
提倡民主和科学
在中国社会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局限性
仍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救国方案
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
第一人
李大钊
1918年7月起,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
原因
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
五四运动前,产业工人达200万人左右
工人阶级特点
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
富于组织性纪律性
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
坚决而彻底的革命性
新式学校里的学生、教师,报纸杂志的记者等迅速增加
形成更庞大、具有更新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
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导火线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爆发
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示威
6月5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达到六七万人
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形成罢工、罢市、罢课的“三罢”高潮
成果
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学生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签字仪式
意义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背景
五四运动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
主要人物
李大钊
在《新青年》开设“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帮助北京《晨报》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
陈独秀
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毛泽东
在《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
老同盟会会员
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邓中夏
向工人做宣传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先进分子出现
过程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陈独秀任书记
1920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共产党小组”
1920年11月,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年底,决定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为书记
1920年秋至1921年春,武汉、长沙、济南、广州,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日本、法国,成立了由留学生和华侨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大事记
1920年2月,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党的一大
时间
1921年7月23日开幕
地点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
参会人员
参会代表: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全国共50多名党员。
转移
最后一天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成果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
设立中央局作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
选举产生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党的二大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时间
1922年7月
地点
上海
参会人员
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成果
明确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指出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通过了第一个党章
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初步开展
时间段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规模
全国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
农民运动开展
1921年9月,在浙江萧山衙前村召开农民大会,宣告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成立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党的三大和国共合作的建立
时间及地点
1923年,三大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成果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修订党章,首次规定新党员有候补期,党员可以“自请出党”
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组成陈独秀任委员长的中央局
推动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165名代表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革命新局面的形成和党的四大
背景
工人运动恢复发展
农民运动逐步发展
黄埔军校建立
冯玉祥政变,推翻直系军阀,电请孙中山北上
四大召开
时间及地点
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出席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成果
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
修改党章,规定有三名党员即可成立党支部
选举中央执行委员会,选出陈独秀任总书记的中央局
考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右派重新活跃起来
五卅运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
始于
1925年5月上海工人反对资本家的罢工,即“五卅惨案”
导致
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即“五卅运动”,全国1700万人直接参加运动
革命
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李大钊等在北方也迅速发展革命运动
五、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10万人左右
1927年3月,完全占领长江以南地区
1926年11月,冯玉祥控制陕西、甘肃等省
湘鄂赣工农群众运动的高涨
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农民运动首先高涨起来
1926年夏到1927年1月,湖南农民协会会员由40万增到200万
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
1927年1月,湖北、湖南两省总工会会员发展到70万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立了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是党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六、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大革命危局的出现和党的五大
危局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各地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大钊、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等牺牲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
五大召开
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汉举行,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成果
选出陈独秀任总书记
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
正式提出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明确入党年龄须在18岁以上
提出争取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对如何争取革命领导权、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如何建立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问题没有提出有效的具体措施
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白色恐怖
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
意义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
教训表明,党要争取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坚持武装斗争,组建由党直接统帅和指挥的军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充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既要发展党的组织和党员数量,更要巩固党的组织和注重党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