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毛泽东思想思维导图
毛概前四章毛泽东思想思维导图2018版,本学习资料使用于基础不好的同学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同时也能帮助掌握程度高的同学进一步丰富知识体系。
编辑于2021-06-29 12:41:05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形成条件
战争时代
革命和建设实践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成熟
遵义会议以后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
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大众的
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关于人民内部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关于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规定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
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定位
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思想路线的核心/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就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就要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群众路线
定位
党的生命线/根本工作路线/永葆青春活力传家宝
就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就要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坚持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
定位
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
就是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就要
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价
毛泽东
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以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定了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内容
总路线
提出
1939年《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
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革命对象
三座大山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动力
国旗4星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领导力量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前途
社会主义
基本纲领
政治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
主要内容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极具特色的内容
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革命道路
提出
初步形成
“井冈山红星”3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
正式确立
六届六中全会
原因(形成的必然性)
具体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特殊国情
提供缝隙与可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四分五裂,军阀割据,通知薄弱
人民革命愿望强烈,革命的群众基础好
客观条件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坚强后盾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主观条件
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
内容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和强有力保证)
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依托)
经验(三大法宝)
提出
《共产党人发刊词》
内容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意义
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
时间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49-1956)
性质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经济
三种主要经济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公有)
个体经济
私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私有
两种过渡性的经济成分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阶级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随着土地革命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特点
社会主义的因素居于领导地位
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提出
1953年6月
“一化”(一体)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两翼)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过程
个体➡️集体:合作化
农业改造
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手工业改造
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私营➡️国营:赎买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时间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逐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部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意义
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
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服务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956年八大
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和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
对于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两步走”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意义
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