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生物学第八章 细胞核(2)
医学细胞生物学思维导图,包含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染色质组装成染色体等内容。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十章,细胞连接和细胞黏附都是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它们在维持生物体内组织的完整性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第六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2)思维导图,包含了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的特点、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八章 细胞核
第二节
概述
染色质(chromatin):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等构成的细丝状复合结构,形态不规则,弥散分布于细胞核内
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质复制后反复缠绕凝聚而成的条状或棒状结构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存在形式
一、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染色质组分:DNA和组蛋白占98%,少量RNA和非组蛋白
(一)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质中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真核细胞每条未复制的染色体均由一条线性DNA分子构成
一个真核细胞单倍染色体组中所含的全部遗传信息,叫做基因组(genome)
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
①单一序列(unique sequence):在基因组中一般只有单一拷贝或少数几个拷贝
②中度重复序列(middle repetitive sequence):重复次数在101~105之间,序列长度由几百到几千个碱基对(bp)不等
③高度重复序列(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长度较短,一般为几个至几十个bp,但重复拷贝数超过105,分布在染色体的端粒、着丝粒区
染色质DNA的三类功能序列
①复制源(replication origin)序列
是细胞进行DNA复制的起始点
维持染色体在世代传递中的连续性
②着丝粒(centromere)序列
是复制完成的两姐妹染色单体的连接部位
在分裂中期,与纺锤丝相连,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③端粒(telomere)序列
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个富含G的简单重复序列
维持DNA分子两末端复制的完整性
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二)组蛋白是真核细胞染色质中的基本结构蛋白
1.组蛋白的特点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富含带正电荷的Arg和Lys等碱性氨基酸,属碱性蛋白质
可与酸性DNA紧密结合(非特异性结合)
2.组蛋白的分类
⑴ 核小体组蛋白(nucleosomal histone)
核小体组蛋白包括H2A 、 H2B、H3和H4
无种属及组织特异性,进化上高度保守
协助DNA卷曲成核小体的稳定结构
⑵ H1组蛋白
有种属特异性与组织特异性
与核小体的进一步包装有关
(三)非组蛋白能从多方面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
概念:除组蛋白之外的染色质结合蛋白的总称
特点
数量较少,种类较多
可与特异的DNA序列结合,能从多方面影响染色质的结构和功能
协助DNA折叠,参与启动DNA复制,调控基因的转录与表达
二、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一)常染色质(euchromatin)是处于功能活跃呈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
定义: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细丝,含有基因转录活跃部位
细胞内分布:在核内均匀分布,多位于核中央
(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是处于功能惰性呈凝缩状态的染色质纤维
定义:间期核中处于凝缩状态,结构致密,无转录活性,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组分
细胞内分布:多位于核周近核膜处
分类
组成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是异染色质的主要类型,在所有细胞类型及各个发育阶段中均处于凝集状态
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是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有的常染色质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而成的异染色质,可转化为常染色质
三、染色质组装成染色体
(一)核小体—染色质的一级结构(基本结构单位)
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为由200bp左右的DNA分子及一个组蛋白八聚体构成的圆盘状颗粒
组装
核小体组蛋白H2A 、 H2B、H3和H4各两分子组成八聚体
146bp的DNA分子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形成核小体
两个相邻核小体之间以连接DNA相连,典型长度为60bp
组蛋白H1结合于连接DNA,位于核小体核心DNA双链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核小体串珠的形成使DNA分子压缩了约7倍
(二)螺线管———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螺线管(solenoid)是在组蛋白H1协助下,由核小体串珠结构盘旋而成的中空结构
组装:螺线管每圈6个核小体,螺距11nm,外径30nm,内径10nm
组蛋白H1:由一个球形中心及两个氨基酸臂组成,球形中心可与核小体上的特异性位点结合,两个臂则与相邻核小体组蛋白核心上相应的位点结合,以协助核小体包装成有规律的重复排列结构
螺线管的形成使核小体串珠结构压缩了约6倍
(三)螺线管的进一步包装
关于螺线管如何进一步包装成染色体,目前有两种模型:多级螺旋化模型和染色体骨架-放射环模型
1.多级螺旋化模型(multiple coiling model)
一级结构——核小体
二级结构——螺线管
三级结构——超螺线管(supersolenoid):由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的圆筒状结构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chromatid):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
2.染色体骨架-放射环模型(scaffold radial loop structure model)
二级结构——螺线管(30nm染色质纤维)
高级结构
袢环结构
染色单体
螺线管以后的高级结构由30nm染色质纤维折叠成的袢环构成
袢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周围伸出,形成放射环
每18个袢环呈放射状排列形成微带(miniband),微带是染色质高级结构的组成单位
约106个微带沿纵轴排列形成染色单体
四、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一)着丝粒
(二)着丝粒-动粒复合体介导纺锤丝与染色体的结合
(三)次缢痕并非存在于所有染色体上
(四)随体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状结构
(五)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特化部分
五、核型与带型
核型(karyotype):指某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在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带型(band):指将染色体经过一定处理、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沿其长轴显示深浅各异、宽窄不等的带纹
染色体显带技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明确鉴别任何一条染色体,甚至某一易位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