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建史-礼制建筑
这是一篇关于中建史-礼制建筑的思维导图,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体现礼制精神的建筑,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适用于建筑考研,外建史学习,包含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等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中建史-宗教建筑的思维导图,包含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内容。干货满满,欢迎点赞收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礼制建筑
坛庙
发展
最早 新石器时代后期
浙江余姚瑶山遗址
奴隶社会时期
河南安阳殷墟祭祀坑
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甲骨文金文成熟
祭祀中人畜大量使用
奴隶制昌盛
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
祭祀对象以各种青铜塑像代替
图腾崇拜参与较浓
封建社会
古代皇帝最重要活动之一
京城是否有祭坛,是立国合法与否标准之一
种类
祭祀自然神
祭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社稷、五岳、四海
社稷坛:社,五土之神;稷,五谷之神,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
先农坛
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表示鼓励耕种
五岳以泰山为首,历代皇帝都以在泰山“封禅”为盛典,告帝业成功于天地
明堂
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祭典和朝会场所
祭祀祖先
帝王
太庙
臣下
家庙/祠堂
先贤祠庙
孔庙、武侯祠、关帝庙
实例
北京天坛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位于内城南郊,城市中轴东面,与先农坛隔街相对;
营造思想
“尚无思想”,“以少总多”
大面积绿化,小体量建筑形成超长主轴控制大片园区,营造肃穆宁静氛围; 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规划布局
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象征天圆地方
超大规模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弘壮阔
大片铺满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肃穆宁静
轴线法则灵活变通,入口在西,靠近城市主轴,园区主轴线在右,主体建筑形成三角构图
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连接,组成超长主轴,控制整个坛区空间
一系列数的象征、方位象征、色彩象征、图形象征,充分显示崇天意识
建筑
祈年殿组群
祈年殿(明)
举行祭谷礼的场所
属于“坛而屋之”做法,与祈谷坛融为一体,祈谷坛成为祈年殿放大台基
台基、屋檐层层上缩、上举,造成祈年殿强烈的向上动感
“色的象征”三重檐统一蓝色,整体建筑高崇、纯净、凝重、神圣
“数的象征”祈祷丰年的建筑,与农耕时令节律联系,发挥的淋漓尽致
尺度:祈年门与祈年殿间距离约为殿总高三倍,由祈年门内望,构图视角极佳
圜丘系
圜丘
冬至日祭天的场所
“坛而无屋”三层露天圆台,周围环绕低矮方圆墙遗
白色台基高雅、端庄、自洁
数的象征表达
皇穹宇
属于圜丘系,放先祖牌位,圆形小殿,小巧精美
北京天坛在环境、空间、造型、色彩上都很成功,是古代建筑群杰作之一
祈年殿的设计特色(空间形态,设计意向) 天坛的主要建筑及营造思想与艺术成就 天坛的设计意境及空间环境艺术特点 天坛总平 天坛意境处理
北京社稷坛
仿南京旧坛
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方坛,上铺五色土,两座面阔五间的殿
祭社建筑中仅存一座
北京太庙(明)
以大体量、高规格正殿为主体
大面积满铺柏林为环境烘托
较短距离内安排多重门、桥、河、亭,取得祭祀建筑的宁静、肃穆、庄严
太原晋祠
为奉祀晋侯始祖叔虞而立祠庙
环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单体建筑
献殿
建于金,祭祀用的拜殿
圣母殿
主殿,供叔虞之母
雕塑
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加副阶周匝,单槽
宋代所留殿宇中最大一座
宋代建筑中唯一单槽副阶周匝实例
殿堂型,重檐歇山,减柱造,彻上明造
柱身显著侧脚、生起,檐口屋脊呈柔和曲线,典型北宋建筑风格
殿前建有鱼沼飞梁
方形鱼池,上架十字形平面桥梁,可起殿前平台作用
山东曲阜孔庙
中国现有古建组群中历史延续最悠久一处
布局
沿中轴布置九进院落
前三为前导
中三不设殿宇楼阁,重重坊门和苍翠古柏渲染宁静、深幽氛围
空间疏密有致
门乾之制、前殿后寝之制、五门之制
多种因素作用下发展的复合体,中国建筑形制中的别具一格
奎文阁
明
上层藏书,下层既作为中路一座殿门,也是祀典演习场所,“上厅下殿”构架,符合使用性质
大成殿
正殿,整个孔庙中心
面阔9 间,进深5 间
上覆黄琉璃瓦重檐歇山,下承两层台基
北京地坛
夏至日祭祀皇地坻的处所
设计贯穿阴阳五行理念
“泽中方丘”
唯一幸存并保持原格局的祭地之坛
陵墓
地下
商
安阳殷墟
“武官村大墓”
“中”字形地下墓坑,木椁室四壁用原木交叉成“井”字形向上垒筑,椁底和椁顶也都用原木铺盖
“妇好墓”
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墓口有房基一座
春秋战国至西汉以前
木枋构成箱型椁室,内置棺
“黄肠题凑”,短方木垒成墓,内置棺及葬品
砖石技术发展
石墓室
崖墓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
石拱墓
石板墓
以汉代山东沂南石墓为代表
东汉画像石墓
砖墓室
西汉 东汉
拱顶墓室
地上
坟而不墓
地上陵台
“方上”: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依山为陵
汉文帝灞陵
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宝城宝顶
宝顶: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
宝城:帝王陵墓地宫上的城楼
方成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明楼,楼中立庙谥碑
明孝陵
战国中山王 铜版错银兆域图
汉陵园:设庙、寝两部分,仿前朝后寝之制
山东肥城孝堂山石墓祠
陵前设石碑、石祠最早实例
四川雅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东汉
重要入口多设仿木式石阙门
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
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汉武帝茂陵和汉宣帝杜陵
唐乾陵
陕西咸阳,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中国唯一帝后合葬墓兼二帝合葬墓
“因山为陵”杰出代表
善用地形和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
双峰建成为墓前双阙
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
宋永昭陵
赵仁宗
明十三陵
环境
三面环山,沿山麓散布,面向中心长陵,宏伟、肃穆
注重整体景观效果
神道距离,山峦体量视觉上大致均衡
基本格局
十三陵共用神道
小体量建筑控制大片陵区
宝城宝顶,方城明楼
上下宫合二为一
长陵
十三陵之首,其享殿,九间重檐庑殿顶(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与太和殿相当)
享殿
裬恩殿
明永乐
南京
清昌陵
清东陵
河北
石像生:最早实例为西汉霍去病墓石像生 石表(神道柱):最早实例为北京西郊秦君墓表
真题
2012
山西沂城汉墓是我国汉代墓葬建筑的代表
历史背景 布局 单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