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哲学
考研政治,徐涛强化课,马原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
编辑于2021-07-02 11:18:47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哲学基本问题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论
物质观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论
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
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意识观
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观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唯物辩证法
两大总特征
普遍联系
客观性
普遍性
永恒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要坚持事物是过程的思想。
五对范畴
联系和发展环节上的逻辑
原因和结果
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方法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和偶然
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
不可能性
在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现实的可能
抽象的可能性
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现象和本质
内容和形式
三大规律
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联系
对立统一
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原因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关系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对立统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方法论
看待事物要做到“一分为二”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作用三点
斗争性作用两点
方法论:反向思维,逆向思维,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
不同事物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
诸多矛盾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
关系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辩证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举一反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矛盾分类
根本矛盾
非根本矛盾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方法论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质变量变
发展的过程 和状态
质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
只有认识量,才能更深刻的把握质
度
关节点(临界点)
否定之否定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自我否定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概念)辩证法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认识论
什么是认识(认识与实践)
实践
本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
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结构
主体
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
理论知识
经验知识
非知识性因素
情感和意志因素
客体
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中介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认识
两种对立
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到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应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旧唯物:直观反映论
辩证唯物:能动反应论
本质
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特性
只坚持反映性—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创造特性
只坚持创造性—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时间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标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如何去认识
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实践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
两大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什么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
特性
绝对性
相对性
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着真理的绝对性
具体的
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客观的
注意并非客观实在性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一元的
真理没有主体的差别,而价值是多元的
不断发展的
全面的
有用的
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唯一标准
一经实践证明,具有不可推翻性质
当前无法判定的,最终都会被作出裁决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局限性
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检验过的还要继续经受检验
逻辑证明是重要补充
价值
特性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价值评价
特点
客观性(要与人类整体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关系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
谬误
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同谬误的根本界限所在
对客体的认识与客体的实际相符合(因为真理的根本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唯物史观
社会发展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自然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物质生产方式
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自然学科)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能动的反作用
两大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
科技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
劳动资料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劳动者
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最基本的,决定性的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
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社会形态更替
社会形态
内涵
经济基础
骨骼系统
上层建筑
血肉系统
特点
具体的
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
统一性和多样性
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
社会革命
改革
科学技术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
人的发展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人与人区别来看,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社会意识
心理,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非社会意识形态
语言学,心理学,自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