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消化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组织学与胚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的思维导图,从胰腺、肝脏、大唾液腺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和延展。
编辑于2021-07-03 20:13:48消化腺
大唾液腺
一般结构
均为复管泡状腺,被膜较薄
被膜伸入结缔组织讲腺实质分隔成大小不等的小叶,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随同走行其间,并进入小叶内
腺实质
分支的导管
闰管
导管起始部,直接与腺泡相连,管径细,管壁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
纹状管(分泌管)
与闰管相连,管壁为单层高柱状上皮,核园位于细胞顶部,胞质嗜酸性。
细胞基部可见垂直纵纹,电镜下为质膜内褶和纵行排列的线粒体,这种结构使细胞基部表面积增大,便于细胞与组织液间进行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小叶间导管和总导管
纹状管汇合成小叶间导管,行走于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小叶间导管较粗,初为单层柱状上皮 后移行为假复层柱状上皮。小叶间导管逐级汇合,最终形成一条或几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
末端的腺泡
浆液性
黏液性
混合性
三种大唾液腺结构特点
腮腺
纯浆液性腺,闰管长,纹状管短
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
下颌下腺
混合性腺,浆液性腺泡多,黏液性和混合性少。闰管短,纹状管发达
分泌物含唾液淀粉酶和黏液
还分泌许多生物活性多肽,对多种组织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 如表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口腔上皮的增殖与创伤修复
舌下腺
混合性腺,以黏液性腺泡为主,也多见混合性腺泡,无闰管,纹状管也短
分泌物以黏液为主
唾液
组成:由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组成,百分之95来自大唾液腺
成分
水分和黏液:润滑口腔
唾液淀粉酶:使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溶菌酶和干扰素: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入
浆细胞:存在于唾液腺间质,分泌的IgA与腺细胞产生的蛋白质分泌片结合,形成sIgA,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作用
生物活性多肽:表皮生长因子,下颌下腺
胰腺
位置
腹腔左上
一般结构
表面覆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内讲实质分隔为许多小叶。
胰腺实质
外分泌部
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构成腺的大部分, 是重要消化腺,分泌胰液 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在食物消化中起重要作用
腺泡
每个腺泡含40~50个胰腺泡细胞(浆液细胞),分泌多种消化酶, 如胰蛋白酶原、胰糜蛋白酶原、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核酸酶等 分别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分泌活动受小肠I细胞分泌的缩胆囊素-促胰酶素的调节
无肌上皮细胞。腔面可见一些扁平或立方形的泡心细胞,胞质染色浅, 核圆或卵圆形,是延伸入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导管
组成
闰管
细而长,管壁为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其伸入腺泡的一段由泡心细胞组成
小叶内导管
闰管远端逐渐汇合而成
小叶间导管
小叶内导管在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汇合而成
主导管
小叶间导管汇合成一条,贯穿胰腺全长,在胰头部和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变化
从小叶内导管到主导管,管腔逐渐增大,上皮由单层立方渐变为单层柱状,主导管为单层高柱状上皮,上皮内可见杯状细胞
功能
胰腺导管上皮可分泌水和碳酸氢盐等多种电解质, 分泌活动受小肠S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调节
内分泌部(胰岛)
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球形细胞团,分布于腺泡之间,HE染色浅 成人胰腺约有100万个,约占胰腺体积的百分之1.5,于胰尾部较多, 大小不等,直径75~500微米,小的仅有十几个细胞组成,大的有 数百个细胞。胰岛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胰岛细胞
A细胞(甲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细胞体积较大,多分布在胰岛周边部
分泌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并抑制糖原合成,使血糖浓度升高,满足机体活动的能量需要
B细胞(乙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百分之70,主要位于胰岛中央部。
分泌胰岛素:主要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合成糖原或转化为脂肪贮存,使血糖降低
D细胞(丁细胞)
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百分之5,分散在胰岛周边部,A、B细胞之间,并与A、B细胞紧密相贴,细胞间有缝隙连接。
分泌生长抑素:以旁分泌方式经缝隙连接直接作用于邻近的A细胞,B细胞或PP细胞,抑制这些细胞的分泌活动
PP细胞
数量很少,主要存在于胰岛周边部,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导管上皮内及滤泡细胞间
分泌胰多肽:具有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的作用
肝脏
地位
人体最大的腺体,功能最多的器官,“机体的化工厂”
功能
产生胆汁作为消化液参与脂类食物消化
合成多种蛋白质等多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
参与糖、脂类、激素和药物等代谢
一般结构
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除在肝下边各沟、窝处及 右叶上面后部为纤维膜外,其余均被覆浆膜,肝门部的 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 肝实质,将实质分成许多肝小叶
肝小叶
地位: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形态:呈多棱柱状,长约2mm,宽约1mm,成人有50~100万个,人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很少,分界不清,猪的分界明显
组成
中央静脉
肝小叶中央的一条沿其长轴走行的,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肝板/肝索
肝细胞单层排列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称肝板 相邻肝板吻合连接,形成迷路样结构,其切面呈索状,故也称肝索 肝小叶周边的肝板,其肝细胞较小,嗜酸性较强,称界板
肝细胞
占肝内细胞总数的百分之80。呈多面体形,直径15~30微米。核大而圆,常染色质丰富, 有一个至多个核仁,双核细胞较多。胞质嗜酸性,含有弥散分布的嗜酸性团块。电镜下, 胞质内各种细胞器均丰富
特点之一:多倍体肝细胞数量大。成人肝的4倍体肝细胞占百分之60以上,可能与肝细胞长 期保持活跃状态有关,很可能与肝潜在的强大再生能力有关
三个功能面
血窦面
细胞连接面
胆小管面
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增大,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相邻肝细胞之间的连接面有紧密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有的肝细胞之间还有贯穿的细胞间通道
细胞器
粗面内质网
呈板层状排列成群,合成多种重要的血浆蛋白,包括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脂蛋白和补体等
滑面内质网
为许多散在的小管和小泡,其膜上有多种酶系规律的分布,如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转移酶、合成酶等
功能:肝细胞摄取的有机物在此进行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包括胆汁合成、脂类代谢、糖代谢和激素代谢,以及从肠道吸收的有机异物(如药物、腐败产物等)的生物转化
高尔基复合体
从粗面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蛋白中,一部分转移至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后,再经分泌小泡由肝细胞血窦面排出
近胆小管处尤为发达,参与胆汁的分泌
富含线粒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以及糖原、脂滴、色素等内含物。内含物的数量因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不同而异。进食后糖原增多、正常时脂滴减少,肝病时脂滴可增多
肝血窦
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血窦经肝板上的孔互相通连,腔大而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 含各种肠道吸收物的门静脉血液和含氧的肝动脉血液,通过门管区的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注入肝血窦 肝血窦内血流缓慢,血浆得以与肝细胞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然后汇入中央静脉
细胞
肝血窦内皮细胞:有大量内皮窗口,大小不等,无隔膜。细胞连接松散,细胞间隙宽。内皮外无基膜,只有少量网状纤维附着,因此肝血窦内皮有很高的通透性,除血细胞和乳糜微粒外,血浆各种成分均可进入窦周隙
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
肝血窦内定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细胞表面有大量褶皱和微绒毛,并以板状和丝状伪足附着在内皮细胞上,或穿过内皮窗口和细胞间隙伸入窦周隙。胞质内有发达的溶酶体,并常见吞噬体和吞饮泡
由血液中单核细胞分化而来
功能:清除从门静脉入肝的抗原异物、衰老的血细胞和监视肿瘤
NK细胞(肝内大颗粒淋巴细胞)
附着在内皮细胞或肝巨噬细胞上,核呈肾形,常偏一侧,胞质含较多溶酶体
功能:抵御病毒感染、防止肝内肿瘤及其他肿瘤的肝转移
窦周隙
结构及功能
只电镜可见,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其间充满血浆(由于肝血窦内皮通透性大),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伸入窦周隙,浸于血浆中
功能: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细胞
贮脂细胞(肝星状细胞)
最主要特征:胞质内含有许多大的脂滴
形态不规则,有突起附于内皮细胞基底面和肝细胞表面,或伸入肝细胞之间。HE染色不易鉴别
正常情况:呈静止状态,主要参与维生素A的代谢和储存脂肪。人体摄取维生素A的百分之70~85,贮存在此,机体需要时释放入血
病理条件:如肝脏受到物理、化学及病毒感染时,贮脂细胞被激活并异常增殖,产生细胞外基质,肝内纤维增多,导致肝硬化
胆小管
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细微的胆小管,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HE不易看到,电镜下,肝细胞胆小管面很多微绒毛突入管腔。
黄疸: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道堵塞而内压增大时,胆小管的正常结构被破坏,胆汁溢入窦周隙,继而进入肝血窦导致的
门管区
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
组成
小叶间静脉
门静脉的分支,官腔较大而不规则,管壁薄
小叶间动脉
肝动脉的分支,官腔小,管壁相对较厚
小叶间胆管
单层立方上皮,向肝门方向汇集,最后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非门管区的小叶间结缔组织中,还有单独走行的小叶下静脉,由中央静脉汇集形成,在肝门部汇集为肝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