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病学
河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课程降解概要,包含疾病的分布、描述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流行病学、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06 18:08:13流行病学
绪论
流行病学的定义
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包括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层次
流行病学的应用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疾病的监测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疾病的自然史
疾病预防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描述流行病学
现况研究
监测
生态学研究
分析流行病学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实验法
实验流行病学
临床试验
现场实验
社区实验
数理法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群体的特征
对比的特征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社会心理的特征
预防为主的特征
发展的特征
疾病的分布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发病率
定义
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K
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
新发病例数
若在观察期内一个人多次发病时,则应计为多个新发病例数
对难以确定发病时间一些疾病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的时间
暴露人口数
指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人,不可能再成为新发病例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预防接种获得持久免疫力或罹患疾病者不应计入暴露人口
观察时间
多为1年
应用
了解疾病流行特征,探讨病因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罹患率
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它的观察时间较短,范围小,如工厂、集体。最多用月为单位
续发率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些传染病在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续发率=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又称二代病例。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
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患病率
定义
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影响患病率的因素
引起患病率升高的因素
新病例增加
治疗水平提高,病人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未治愈者的寿命延迟
病例迁入
健康者迁出
易感者迁入
诊断水平提高
报告率提高
引起患病率降低的因素
新发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
病死率增高
病程缩短
治愈率提高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
患病率与发病率和病程的关系
当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应用
病程较长的慢性病(不存在一人多次发病)
患病率与发病率的比较
感染率
是指在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100%
应用较广泛,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调查较为常用
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
死亡率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子主题
病死率
定义
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病人的比例,表示某病病人因该病死亡的危险度
应用
婴儿死亡率
是反映一周岁以内婴儿死亡水平的指标,是指婴儿出生后不满周岁死亡人数与出生人数的比率
生存率
定义
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病人中,经n年随访上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应用
疾病负担指数
潜在减寿年数
定义
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及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应用
伤残调整寿命年
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两部分
疾病流行强度
散发
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爆发
是指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病人的现象
流行
是指在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的水平
大流行
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在短期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称之为大流行
疾病的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
横断面分析
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布分析
出生队列分析
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称为出生队列,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发病情况。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和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方法称为出生队列分析
性别
职业
种族和民族
婚姻与家庭
行为生活方式
流动人口
宗教信仰
地区分布
国家间及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分布
城乡分布
地区聚集性
地方性
由于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某种疾病经常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只在一定范围人群中发生,而不需要自外地输入时称为地方性
统计地方性
由于生活条件、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使某一地区某些疾病发病率长期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与该地自然环境环联甚微,称统计地方性
自然地方性
某些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只在某一特定区域存在的情况称为自然地方性
自燃疫源性
某些疾病的病原体在繁衍种属过程中不依赖于人,而在野生动物或家畜中传播,人是偶尔介入该环节时受到感染,这种情况称为自然疫源性
输入性病例
又称外来性疾病,凡本国或本地区不存在或已消灭的传染病,从国外或其他地区传入时,称为输入性疾病
地方性疾病
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当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也称地方病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区性疾病的依据是
该地区的居民发病率高
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
迁入该地区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样
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
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发生同样的疾病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
一般是指持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的疾病流行或疫情暴发,是疾病的特殊存在方式
季节性
疾病在一定的季节内呈现出发病率增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
严格的季节性
季节性升高
周期性
疾病的周期性是指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地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
长期趋势
也称长期变异或长期波动 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发生的变化
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是探讨疾病病因的一种方法。它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当地居民及原居住人群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从而探讨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描述性研究
概念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描述性研究的种类
现况研究
病理报告
病例系列分析
个案研究
历史资料分析
随访研究
生态学研究
描述性研究的特点
描述性研究的用途
描述疾病或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概论
概念
特点
一般在设计阶段不设对照组
特定时间
确定因果联系受到限制
对研究对象固有的暴露因素可以作因果推断
现况研究用现在的暴露来替代或估计过去情况的条件
定期重复进行可以获得发病资料
类型
普查
抽样调查
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的类型
确定研究对象
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样本量
抽样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多阶段抽样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与分析
现况研究的常见偏倚
常见的偏倚
偏倚的控制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概念
概念
特点
生态学研究的类型
生态比较研究
生态趋势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生态学谬误
混淆因素往往难以控制
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
队列研究
概述
概念
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组,追踪其各组的结局,比较不同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其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些因素或具有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特征
基本因素
属于观察法
设立对照组
由因及果
检验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能力较强
研究目的
检验病因假设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新药上市后监测
研究类型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双向性队列研究
不同研究类型的选用原则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因素
确定研究结局
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研究现场
研究人群
暴露人群的选择
职业人群
特殊暴露人群
一般人群
有组织的人群团体
对照人群的选择
内对照
外对照
总人口对照
多重对照
确定样本量
计算样本量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暴露组与对照组的比例
失访率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一般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
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
要求的显著水平
效力
样本量的计算
资料的收集与随访
基线资料的收集
随访
观察终点
观察终止时间
随访间隔
随访者
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资料整理模式
人时的计算
率的计算
常用指标
累计发病率
发病密度
标化比
显著性检验
U检验
其他检验方法
效应的估计
相对危险度RR
危险度比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暴露组的危险度之比
归因危险度AR
归隐危险度百分比AR%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
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病例对照研究
概述
基本原理
病例对照研究是指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基本特点
观察性研究
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由果溯因
因果联系的论证强度相对较弱
研究类型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匹配又称配比,即要求选择的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用途
用于疾病病因或危险因素的研究
用于健康相关事件影响因素的研究
用于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
用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类型
确定研究对象
病例的选择
病例的定义
病例的类型
病例的来源
对照的选择
选择对照的原则
对照的来源
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疾病的病人
社区人群或团体人群中非该病病例或健康人
病例的邻居或同一住宅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例
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
选择对照的方法
匹配
匹配,又称配比,是要求对照再去某些特征或因素上与病例保持一致,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以便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
非匹配
确定样本量
影响样本量的因素
一样的样本量
确定研究因素
资料收集方法
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分析
描述性分析
一般特征描述
均衡性描述
推断分析
非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
比值比:为病例组与对照组两组暴露比值之比
1:1配对资料的分析
非匹配资料的分层分析
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
偏倚及控制
选择偏倚
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只是源人群的一个样本,由于选入的对象与未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系统误差称为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
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有缺陷造成的系统误差
混杂偏倚
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造成的偏移叫混杂偏移
与队列研究优点和局限性的比较
实验流行病学
概述
定义
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人为的施加或减少某种处理因素,然后追踪观察处理因素的作用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人群的结局,从而判断处理因素的效果
基本特征与用途
主要类型
临床试验
现场实验
社区实验
研究设计与实施
明确研究目的
确定研究现场
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对干预措施有效的人群
选择预期发病率较高的人群
选择干预对其无害的人群
选择能将实验进行到底的人群
选择依从性好的人群
估计样本含量
随机化分组与分组隐匿
随机化分组的方法
简单随机分组
区组随机分组
分层随机分组
整群随机分组
分组隐匿
设立对照
设立对照的必要性
不能预知结局
向均数回归
霍桑效应
安慰剂效应
潜在的未知因素影响
对照类型
根据对照措施来区分
标准疗效对照
安慰剂对照
根据研究对象接受单一对照措施还是交替接受干预和对照措施
平行对照
交叉对照
自身对照
盲法的应用(4个层次)
资料整理与分析
资料的整理
排除
是指在随机分组前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没有被纳入
退出
是指研究对象在随机分配后从实验组或对照组退出
不合格的研究对象
不依从的研究对象
失访
资料的分析
意向的分析
意向治疗分析(ITT)是指所有病人被随机分入RCT中的任意一组,不管他们是否完成实验,或者是否真正接受了该组的治疗,都保留在原组进行分析
评价指标
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有效率
治愈率
N年生存率
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保护率
效果指标
需治疗人数NNT
指为预防1例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医生在一段时间内应用某一疗法需治疗的病人数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主要优点
存在缺点
应注意的问题
类实验
一个完全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必须具备随机、对照、干预、前瞻四个基本特征,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这种实验就叫类实验
伦理道德问题
预实验
研究注册问题
结果报告的完整透明问题
筛选
概述
筛选的概念
筛选的目的及类型
筛选的目的
发现隐匿病例
发现高危人群
了解疾病的自然史,揭示疾病的冰山效应
指导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
筛选的类型
病因及其发现和推断
病因的基本概念
病因及其与流行病学的关系
病因与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多样性
单因单果
单因多果
多因单果
多因多果
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
病因学说与病因模型
传染性疾病病因的三角模型
宿主
病原体
环境
病因的轮状模型
生物环境
社会环境
理化环境
遗传内核
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
病因链
病因网
病因模型的比较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
新的病因观
充分病因与组成病因
充分病因-组分病因模型的应用
发现和验证病因
发现病因的法则与方法
穆勒的因果关系推断法则
求同法
求异法
同异供求法
共变法
剩余法
因果关系推论
科学推论的一般原则
评价单个研究的真实性
综合所有证据的推论:希尔的病因推断准则
时间顺序
关联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的一致性
实验证据
生理学合理性
特异性
相似性
预防策略
健康、影响因素及医学模式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预防策略与措施
策略与措施
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制定的引领全局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属于战略性和全局性的
措施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方法、步骤,是具体防制手段,是战术性和局部的
疾病预防
概述
疾病预防
疾病自然史
疾病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
第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第三级预防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
公共卫生监测
概述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概念
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公共卫生监测是指长期、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中有关公共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
公共卫生检测的种类与内容
疾病监测
传染病监测
慢性非传染病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
死因监测
症状监测
行为及行为危险因素监测
其他公共卫生监测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
监测方式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
以案例为基础的监测
基于指标的监测
基于事件的监测
公共卫生监测的基本步骤
系统收集相关数据
管理和分析数据
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信息的利用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
监测系统的质量评价
完整性
敏感性
特异性
及时性
代表性
简单性
灵活性
传染病流行病学
概述
定义
传染病流行病学:旨在研究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策略和措施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通过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流行概况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
传染病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
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
传染病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水平大幅下降
传染过程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病原体的特性
传染力
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用续发率来测量
致病力
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
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抗原性或免疫原性
指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病原体变异
抗原性变异
如流感病毒的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甚至大流行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
大多数病原体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生存力。外环境中,
宿主
宿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传染过程
感染谱又称感染梯度,是指宿主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请黄总成都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除,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
基本过程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病人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
意义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采取一项预防措施之后,如果发病数经过一个潜伏期明显下降,则可认为该措施有效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时间较长
临床症状期
指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恢复期
此时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
病毒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
指潜伏期内携带并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
指临床症状消失后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外排出病原体的人
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从未患过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经空气传播
经水传播
包括饮用水传播和疫水接触传播,一般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通过此途径传播
经食物传播
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院性传播
垂直传播
易感人群
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影响因素
预防策略与措施
预防策略
预防措施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策略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
预防接种
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的效果评价
恶性肿瘤
概述
恶性肿瘤简称为癌症,它的特征是细胞变异和增殖失控,扩张性增生形成新生物,肿瘤组织无限增长,并通过淋巴系统向远端转移,侵袭其他脏器,最终导致机体衰竭
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时间趋势
世界范围内肿瘤流行的时间趋势
我国恶性肿瘤流行的时间趋势
地区特征
世界范围内的分布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
我国恶性肿瘤的城乡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
性别
婚育情况
种族
职业
移民
我国主要肿瘤的流行特征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胃癌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环境致癌因子
物理因素
化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
机体内源性因素
免疫、内分泌及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预防策略与措施
预防策略
全球肿瘤预防策略
病因预防为主
治疗与关怀并重
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
我国恶性肿瘤预防策略与目标
预防措施
肿瘤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
控烟
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
消除和降低职业场所致癌物暴露
控制感染
二级预防
症状识别
癌症筛查
确定筛查人群
肿瘤筛查方案的评价
适宜开展筛查的恶性肿瘤
三级预防
糖尿病DM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衰竭
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IFG或IGT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分型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间分布
城乡分布
人群分布
性别和年龄分布
种族和民族等分布
时间分布
危险因素
1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
其他环境因素
2型糖尿病
遗传因素
肥胖(或超重)
体力活动不足
膳食因素
早起营养
糖耐受减低
胰岛素抵抗
妊娠和2型糖尿病
社会经济状况
高血压及其他易患因素
预防策略与措施
预防策略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流行性感冒
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原学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流感病毒的基本结构
流感病毒的分类
抗原变异
变异种类
抗原漂移
是指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小幅度的变异,属于量变
抗原转换
抗原转换是指流感病毒抗原变异幅度大,形成新的亚型,即新毒株的HA和(或)NA与前次流行株不同,是抗原的质变
变异机制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致病力
抵抗力
致病力
免疫力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局部免疫
流行过程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动物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温度和湿度
自然灾害
动物性因素
社会因素
流行特征
流行概况
全球流行概况
我国的流行概况
流行分布
时间分布
季节性
周期性
长期变异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超额死亡率
超额死亡率即流行高峰期的观察死亡率与非流行其死亡率基线之差
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准备
疫情监测
监测内容
流行病学监测
病原学监测
监测的注意事项
流感疫苗
疫苗种类
灭活疫苗
活疫苗
其他
疫苗使用
药物预防
疫情爆发的控制
预防策略
预防措施
两种重要的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简称,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等禽类动物中,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
流行概况
全球流行概况
中国流行概况
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预防策略与措施
控制传染源
阻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
疫苗接种
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
甲型H1N1流感
流行概况
全球流行概况
中国流行概况
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监测
药物干预
疫苗接种
增加社会距离
国境检疫
信息沟通和公众健康教育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传染性疾病
病原学和临床特征
病原学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抵抗力
经肠道传播的肝炎病毒
经肠道外传播的肝炎病毒
临床特征
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流行过程
甲型肝炎
传染源
急性期病人
亚临床型感染者
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经食物传播
经水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其他途径
人群易感性
乙型肝炎
传染源
病人
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
母婴传播
性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
丙型肝炎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血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
丁型肝炎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血或血制品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人群易感性
戊型肝炎
传染源
病人
动物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经食物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
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乙型肝炎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丙型肝炎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地区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预防策略和措施
经肠道传播的病毒肝炎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疫情报告
隔离
消毒
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
经肠道外传播的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发现、报告和管理
隔离和消毒
特异性药物治疗
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
预防和控制经血传播
阻断母婴传播
预防和控制接触和静脉吸毒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和被动免疫
健康教育
性传播疾病STDs
概述
病原学
危害
流行概况
流行趋势
地区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
性别
以性行为接触或类似性行为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可引起泌尿生殖器官及附属淋巴系统病变的一类疾病,也可导致全身主要器官的病变
流行过程
传染源
高危人群
性乱者
吸毒人群
特殊人群
献血者和输血者
传播途径
性行为传播
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
医源性传播和血源传播
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生物学因素
社会因素
人口流动
健康教育不充分
吸毒、贩毒
商业性行为
性病医疗市场混乱
性行为因素
预防策略与措施
预防措施
全民健康覆盖
完整连续的STDs防治服务
公共卫生方针
预防措施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改变不安全性行为,预防和控制经性传播STDs
切断医源性感染、经血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防止母婴传播
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监测点和监测系统的完善
艾滋病
亦称获得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