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故意犯罪知识导图
犯罪是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内容包括概述、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等,收藏下图了解吧!
刑罚是刑事处罚的简称,指行为人因为违反刑法规范而受到国家机关实行的法定的强制处分。下图介绍了主刑和非刑罚处罚措施的内容,希望梳理的内容可以帮到你!
政府信息公开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其含义、主管部门、日常工作机构、公开主体、不予的范围等内容,可供您学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极限词查询
法律相关的英语词汇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
增值税法思维导图
民法债的担保保证
自考合同法整理
思修笔记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概述
概念
是指故意犯罪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的结局性状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特征
1)是故意犯罪过程中出现的形态。
2)是犯罪过程由于某种原因而停止下来出现的结局性状态,不可相互转化
与犯罪阶段的关系
联系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区别
(1)故意犯罪形态是指犯罪的结局状态;犯罪阶段则是前后相继、依次递进的。
(2)某一具体故意犯罪不可能出现几种形态,但可能经过几个犯罪阶段。
(3)故意犯罪形态影响量刑,犯罪阶段则不影响量刑。
研究犯罪阶段是为确定犯罪的结局形态服务的,最终是要达到对犯罪和犯罪人准确定罪量刑的目的。
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1.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解决的是犯罪是否成立的问题.
2.故意犯罪形态是在犯罪成立的基础上解决犯罪的何种形态,解决的是量刑的。
3.故意犯罪形态(包括犯罪既遂、预备、未遂、中止)以行为符合犯罪构成为前提。
存在的范围
(一)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形态
(二)间接故意犯罪中不存在犯罪形态
(三)只有直接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形态
(四)并非所有直接故意都有所有停止形态
第二节 犯罪既遂
一、认定犯罪既遂的标准
1.犯罪结果发生说。以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是否发生来区分既未遂
2.犯罪目的达到说
3.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通说)。以是否齐备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构成全部要件为标准区分既未遂。
二、类型
1.结果犯
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既遂标准的犯罪是结果犯。(故意杀人罪)
2.行为犯
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3.危险犯
危险犯是指以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来足以发生某种法定的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4.举动犯
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犯罪即告完成,构成既遂的犯罪。如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第三节 犯罪预备
是指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
犯罪预备是故意犯罪过程中未完成犯罪的一种停止状态。
(1)客观上实施犯罪预备行为。
(2)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这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重要标志。
(3)主观上是为了实行犯罪。
(4)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中止的重要标志。
犯罪预备行为与犯意表示的区别
1.犯意表示: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将真实犯罪意图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单纯的犯意表示不是犯罪
3.区别
犯罪预备行为是为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是实现犯意的行为,对犯罪的实施起促进作用。对法益构成了威胁
犯意表示仅仅是单纯流露犯意,没有去实现犯意,不对法益构成威胁。
刑事责任
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四节 犯罪未遂
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但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形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与犯罪预备区别的重要标志。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使法益遭受紧迫危险的行为;
①行为已经直接指向了法益;②行为可以直接造成对法益的危害 ③行为已经能够明显犯罪人的犯罪意图
2.犯罪未得逞 :这是区分于犯罪既遂的重要标志。
标准
①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 ②法定结果说 ③犯罪目的说
3.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这是区分与犯罪中止的重要标志。
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违背犯罪人的意志,客观上使犯罪不可能既遂,或使犯罪人认为不可能既遂而被迫停止犯罪的原因。
类型
以犯罪行为本身能否犯罪既遂为标准。
对能犯未遂一般应较不能犯未遂从重处罚
能犯的未遂
指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可能达到既遂,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如开枪打人
不能犯的未遂
是指因行为人由于认识错误,所实施的行为本身就不可能既遂。
对象不能犯未遂:如误把晾着的衣服当作人进行射击
手段不能犯未遂:如误把砂糖当作砒霜投毒杀人
处罚
1)对未遂犯定罪量刑,在罪名后应加括号标明未遂形态,如“故意杀人罪(未遂)”。
2)对于未遂犯一般应当予以从宽处罚。
3)对未遂犯确定是否从轻、减轻处罚时,应把未遂置于全案情节中统筹考虑。
第五节 犯罪中止
能达目的而不欲
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两类: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
(1)时间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与犯罪实行阶段
(2)自动性:“能而不欲” 本质特征。
“能”是行为人在主观上认为的能,而非客观上的能
自动性应当有两层含义:其一,行为人自认为当时可以继续实施与完成犯罪。其二,行为人出于本人意志而停止犯罪。
(3)彻底性:必须有中止行为
(4)有效性:有效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里的犯罪结果是指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决定的犯罪结果。
根据犯罪中止发生的时空范围
预备阶段的中止
实行未终了的中止
实行终了的中止
根据中止行为的性质
消极中止
积极中止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