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哲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哲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包含了哲学概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编辑于2021-07-15 22:14:59马哲
哲学概论
概念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有关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概括与总结。
马克思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关系
哲学不都是科学,只有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科学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
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功为基础,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般指导
区别
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以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思维与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
基本问题
第一性(本源)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同一性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哲学的两大派别
唯物主义(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特点
有实物,看到什么就认为什么重要
例子
水生万物;世界是燃烧的火;气者,理之依也
缺点
直观、靠猜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半截子唯物主义
特点
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局限
机械性
世界万物归结于机械运动(人像钟)
形而上学性
孤立(森林)、片面(盲人摸象)、静止(刻舟求剑)
不彻底性
在自然领域是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观点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特点·
人的主观精神
关键词
我、心、感觉、人、经验、意志(与人有关)
客观唯心主义
特点
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源
关键词
道、理、绝对观念(精神)、理念、天、上帝
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产生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最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提供辩证法、费尔巴哈提供唯物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科学依据(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
此三项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与依据
基本特征
实践性
马哲与其他哲学最主要的特征
革命性
科学性
政治立场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唯物论
物质
定义
物质,是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最复杂
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
特点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静止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相对静止的两种主要状态
相对于一定的参考系,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
事物处于量变状态,保持质的稳定性
联系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静止及其相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还钱)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风,帆,心动
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世界和空间是客观的,但人们对时刻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意识
定义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条件
自然前提(三环节)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
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内容与形式上来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9)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反映(腿看成吃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龙的身体)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
要遵循客观规律(上世纪浮夸海报宣传)
要通过实践活动
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意识第二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个方面)
意识能够反作用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入水问渔、入山问樵),使主观符合客观(政策、理论、试验推广),检测主观和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辩证法
两大特征
联系
特点
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运气、迷信、属相不和、乌鸦、喜鹊、科学算命)
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蝴蝶效应、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连锁反应、食物链)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当中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直接都有联系
条件性
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一定的条件
多样性
丈夫、兄弟、朋友等多重身份
发展
概念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运动)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符合发展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发展观点的方法论的意义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长江后浪推前浪
三大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两可)可以被认识,可以被利用;(三不可)不可以被创造、改变、消灭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背)
质、量、度
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必须结果
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而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
方法论意义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
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
坚持适度原则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背)
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背)
对立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磁极NS级)
统一
同一性
相互依存(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美/丑,胖/瘦)
相互转化(变成对方:好人→坏人,反义词)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内因:内部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外因:外部矛盾,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推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矛盾的特征
矛盾的普遍性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有各自的特点
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分析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
不能一刀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反方面转化(肉→青菜)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多个矛盾,抓重点,抓关键(怎么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同一个矛盾,(怎么看)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七功三过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两点论
全面的意思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纪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
必须分清主次,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的形而上学均衡论
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否定之否定规律
最难,考试频次最低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辩证的否定观:
扬弃,既保留又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手机发展史)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曲折性的统一
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从内容上讲是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五大范畴
(1)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讲课充分→滔滔不绝,反之萎靡不振)
(2)现象和本质
(3)原因和结果
对立:先后顺序,引起与被引起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可能性和现实性
(5)偶然性和必然性
守株待兔
认识论
实践
定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它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本特征
主观能动性
直接显示性
社会历史性
客观物质性
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是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对社会起杠杆作用
认识
特点
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是最初形式-低级阶段(现象)理想认识是高级阶段(本质)
从理想认识到实践
第二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更重要)
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性认识会发展成理想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一起组成实践的基础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认识→推动发展
错误认识→阻碍发展
真理
真理和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谬误则是歪曲反映,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真理于谬误相互转化
真理→谬误:任何真理都只适用于一定条件,超出这个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谬误→真理:谬误超出一定范围则会变成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分水岭)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等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社会生产方式则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意识
世界的精神层面都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积极落后→阻碍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人主导其余是物主导
实体要素是劳动者智能要素是科技
生产关系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级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在这里,“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不适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核心是国家政权
思想上层建筑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在这里,“先进→促进”和上一条一样不适合
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的作用
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不能随心所欲,要收到物质和精神等条件的制约
历史人物
反面人物
杰出人物
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但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价值
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
背诵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一切认识最终都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系统: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整体主导部分(统筹、不谋全局,不足以某一域)
关键部分决定整体(木桶原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是意识的器官;意识不能独立存在,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