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超详细,便于复习,本图知识全面详细,干货满满,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1-07-16 18:08:4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无产阶级和全人类 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
来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主义中的自觉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生物进化论)
过程: 1844年2月《德法年鉴》 完成了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1844年9月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著作《神圣家族》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一次合作。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攥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为了批判《贫困的哲学》所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1876年到1878年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鲜明特征
5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当代价值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世界是什么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哲学流派
问题一: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存在
意识第一性: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之外的客观精神
问题二:物质和意识是否有同一性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认为存在和思维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
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划分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的存在和作用。
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第四章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恩格斯: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和运动
运动: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
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
两者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运动绝对性:变动性及无条件性;静止相对性:稳定性及有条件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夸大静止导致形而上学,夸大运动导致诡辩论
物质运动和时空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两者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特点:时空具有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有限,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无限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具体特性是相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存在。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本质
实践是两者分化的历史前提,是两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实践性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意识的来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来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自然界长期发展及社会历史发展
劳动(社会实践)起决定性作用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发展
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
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统一
意识的作用
目的性和计划性
创造性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
两者不等同
两者不代替
相互联系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是前提
实践是基本途径
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怎样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事物的普遍联系
概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具有客观性
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没在结构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具有多样性
具有条件性
方法论意义: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永恒发展
概念: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实质:前进上升
新旧事物: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两者与环境和客观条件关系、两者关系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方法论意义: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
概念: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
关系:两者区分既确定又不确定、相互作用、互相渗透、关系复杂多样
方法论意义: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调控性
第二对范畴:必然和偶然
概念: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
关系:对立统一
方法论意义:把握事物发展总趋势和机遇
第三对范畴:可能和现实
概念: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以及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
关系:现实孕育可能,可能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意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第四对范畴:现象和本质
概念:客观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
关系:既区别又统一
方法论意义: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第五对范畴:内容和形式
概念:事物内在要去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
关系: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法论意义:重视内容,善于运用形式
第一规律:对立统一
实质和核心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看待事物一分为二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论意义: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方法论意义: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第二规律:量变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相互渗透
方法论意义
揭示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指导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第三规律:否定之否定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之否定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方法论意义: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辩证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本质和特征
本质: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基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形式: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科学文化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直接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过程(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关系:辩证统一
实现飞跃的基本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实现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认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的两大规律
反复性
无限性
实践和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特性
正确的真理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一元性
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
真理和谬误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必须勇于创新
从必然走向自由
自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
认识条件
实践条件:自由以必然为限度,以不牺牲别人的自由为限度
必然:规律性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分水岭:历史创造者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
物质生产方式(决定力量)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鲜明阶级性)
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方法论意义:文化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第一规律)
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特点:内容是全面的、是具体的是历史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一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
两个一定要适合规律
第二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直接动力
第三动力: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关节
第四动力:改革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又一重要动力
第五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要动力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人的本质: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及其规律
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旧制度辛辣批判,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新的描绘。是不成熟的,不是科学的理论,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创立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创立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内容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肩负者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和指导,实行按劳分配制度。
6.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度。
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态度
坚持社会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要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跟进时代的发展,总结经检验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长期性
多样性
在实践中探索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及其最终实现
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然走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的本质 及其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自然经济:自己自主为主要特征。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是历史的产物。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相对立,商品经济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外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者是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反应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又是独立存在的
价值是什么
商品经济产生: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由价值决定
价值: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还有其他因素。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的熟练成都、自然条件等。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复杂劳动有时候会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市场自发的行为。
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
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 货币:一般等价物。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自发性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论)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及其更替: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1.利用暴力手段进行掠夺土地2.利用暴力手段掠夺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 及其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劳动力成为商品(实质就是将人当作商品,履行了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形式上是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维持劳动者家人生存、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吧工人变成雇佣工人,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所有制与所有权
所有制
经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所有权
法律:是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具有法律形态就形成了所有权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形态
本质:购买劳动力,取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两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的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的统一。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氛围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 )不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之转变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v)可变资本:1.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生产自动化是手段)
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的本质:无偿占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后果:导致两极分化、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发生
资本的有机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是资本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流动的、潜伏的、停滞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货币资本(购买)到生产资本(生产)到商品资本(售卖)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三种只能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资本周转时间、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问题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相互制约)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解决社会再生产的现实问题的途径,使得失衡逐渐转化为平衡,但是会严重影响社会资源的浪费。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
资本家不把资本主义的价值看作是价值而是看作为利润。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是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利润率=m/(c+v) m是剩余劳动 c可变资本 v是不变资本。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自身的利润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的成本价格(可变资本加不变资本)加平均利润),因此市场价格变动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变动。
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制度,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经济危机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根源:1.由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引起的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国家、民主制度及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对内实行同志和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民主,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各个主体相互制衡,采用选举的制度,实行多党制、两党制。
局限性: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资本操控下的民主,法律上的平等掩盖实际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党制度。政党相互之间竞争,决策效率地下,激化社会矛盾
进步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使得人民群众享有了比封建社会优越的社会政治自由,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于社会进步同样有积极意义。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本质
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 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
金融寡头控制社会
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实现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加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
金融垄断资本形成条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国际垄断同盟—国际经济调节机制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法人资本所有制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