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史纲第一章导图笔记
本导图整理了考研史纲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考点 ,包括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抵御外国侵略、反侵略的结果等方面,内容丰富全面值得收藏哦!
这是一篇关于大学史纲第六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关于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铭记历史。
主要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共领导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以及中国革命在这一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情况。
考研史纲必看内容!下图梳理了史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兴起背景、筹备活动、起义过程、历史意义、挽救共和的努力、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为中国诞生准备的条件。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史纲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前
1)中国
由昌盛转向衰落、闭关自守、与西方拉开了差距
主要特点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政治上,君主专制
文化上,儒家思想
2)世界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鸦片战争
1)中英、中美、中法条约
1842年中英签订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与香港有关的条约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3)近代史起点的原因
1 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双半
2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补充三场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表现就是列强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3.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台湾被割占
5.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鸦片战争后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政治上)
第一,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破坏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进一步控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仍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
第二,(1)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2)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粉碎列强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3)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半封建(经济上)
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二,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民资经济发展缓慢),封建生产关系占显然优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官僚主义居于主要的和支配的地位
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国外侵略势力勾结
第三,自然经济的基础遭到破坏,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保持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缓慢,力量很软弱(这是资本主义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尤其表现在城市和农村,这是我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和根据地的根本原因)
第六,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加上官僚资本主义)
2)主要矛盾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主题、内容、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要求。(先站后富)
4)阶级关系(旧的阶级变化、新的阶级产生)
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变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变工人阶级
新的阶级产生: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是新生产力代表,最革命的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四、抵御外国侵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义和团运动、边疆危机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义和团运动
1.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第一次对列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2.存在着笼统的排外主义错误
3.曾经蒙受封建统治者的欺骗
4.存在着许多迷信和落后的倾向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1.19世纪70至80年代,“边疆危机”
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3.瓜分中国高潮的表现: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
粉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原因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五、反侵略的结果
1)失败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重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3)客观原因:西方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2)民族意识的觉醒(3次醒+3拨人)
三次觉醒
1.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3.五四运动后,全面觉醒
三拨人
一鸦后,地主阶级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1)师夷长技以制夷;(2)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早期维新派,西体西用
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共同特点
1.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
2.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
3.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盛世危言》
1.(西用)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2.(西体)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甲午战争后
1895 严复 《救亡决论》“救亡”;《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 1894年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