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脂质代谢知识导图
脂质的代谢包括脂类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经肝脏转化,储存于脂肪组织,需要时被组织利用。以下梳理了脂质的构成及功能和分析、脂质的消化与吸收、甘油三酯代谢,结构知识框架方法学习记忆!
编辑于2021-07-22 11:22:48《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滴掌握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英文名称: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文名称中枢神经)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里主要病原性真菌的知识点包括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真菌学是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有需要的收藏下图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滴掌握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英文名称: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文名称中枢神经)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里主要病原性真菌的知识点包括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真菌学是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有需要的收藏下图学习吧!
脂质代谢
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
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肪酸
脂肪酸是脂肪烃的羧酸
磷脂分子含磷酸
含甘油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含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的磷脂称为鞘磷脂。鞘氨醇的氨基以酰胺键与1分子脂肪酸结合生成神经酰胺,为鞘脂的母体结构。
胆固醇以环戊烷多氢菲为基本结构
脂质具有多钟复杂的生物学功能
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
脂肪酸是脂肪、胆固醇和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
提供必需脂肪酸
人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有:亚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
磷脂是重要的结构分子和信号分子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在水溶液中可聚集成脂质双层,是生物膜的基础结构。细胞膜中能发现几乎所有的磷脂,甘油磷脂中以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含量最高,鞘磷脂中以神经鞘磷脂为主。各种磷脂在不同生物膜中所占比例不同。磷脂酰胆碱也称卵磷脂,存在于细胞膜中。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
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
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
胆固醇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
脂质组分的复杂性决定了脂质分析术的复杂性
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质
用层析分离脂质
层析也称色谱,是脂质分离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有柱层析和薄层层析(TCL)两种形式。
根据分析目的和脂质性质选择分析方法
复杂的脂质分析还需特殊处理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胆汁酸盐协助消化酶消化脂质
脂质不溶于水,不能与消化酶充分接触。胆汁酸盐有强乳化作用,能降低脂-水间的界面张力。将脂质乳化成细小微团,使脂质消化酶吸附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极大地增加消化酶与脂质接触的面积,促进脂质消化。含胆汁酸盐的胆汁,含脂质消化酶的胰液分泌后进入十二指肠,所以小肠上段是脂质消化的主要场所。 胰腺分泌的脂质消化酶包括胰脂酶、辅脂酶、磷脂酶A2和胆固醇脂酶。胆固醇脂酶水解胆固醇脂(CE),生成胆固醇和脂肪酸。
吸收的脂质经再合成进入血液循环
脂质及其消化产物主要在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吸收。
脂质消化吸收在维持机体脂质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体内脂质过多,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多,在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癌等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甘油三酯代谢
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生大量ATP
甘油三酯分解代谢从脂肪动员开始
脂肪动员指储存在白色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逐步水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供其组织细胞氧化利用的过程。能够启动脂肪动员、促进脂肪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称为脂解激素。而胰岛素、前列腺素E2等能对抗脂解激素的作用,抑制脂肪动员,称为抗脂解激素。 游离脂肪酸不溶于水,不能直接在血浆中运输。血浆清蛋白具有结合游离脂肪酸的能力,能将脂肪酸运送至全身,主要由心、肝、骨骼肌等摄取利用。
由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催化,生成甘油二酯和脂肪酸
由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催化,生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
甘油一酯脂肪酶(MGL)催化,生成甘油和脂肪酸
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后被利用
甘油可直接运输至肝、肾、肠等组织利用。肝的甘油激酶活性最高,脂肪动员产生的甘油主要被肝摄取利用,而脂肪及骨骼肌因甘油激酶活性很低,对甘油的摄取利用很有限。
在磷酸甘油作用下,甘油转变为3-磷酸甘油
然后脱氢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循糖代谢途径分解,或转变为葡萄糖
β-氧化是脂肪酸分解的核心过程
除脑外,机体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肪酸,以肝、心肌、骨骼肌能力最强。在氧供充足时,脂肪酸可经脂肪酸活化、转移至线粒体、β-氧化生成乙酰CoA及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4个阶段,释放大量ATP。
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
脂肪酸被氧化前必须先活化,由内质网、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活化反应生成的焦磷酸(PPi)立即被细胞内焦磷酸酶水解,可阻止逆向反应进行,故1分子脂肪酸活化实际上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
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存在于线粒体基质,活化的脂酰CoA必须进入线粒体才能被氧化。长链脂酰CoA不能直接透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肉碱协助转运。存在于线粒体外膜的肉碱脂酰转移酶Ⅰ催化长链脂酰CoA与肉碱结合成脂酰肉碱,后者在线粒体内膜肉碱-脂酰肉碱转位酶作用下,通过内膜进入线粒体基质,同时将等分子肉碱转运出线粒体。进入线粒体的脂酰肉碱,在线粒体内膜内侧肉碱脂酰转移酶Ⅱ作用下,转变为脂酰CoA并释出肉碱。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是脂肪酸β-氧化的限速步骤,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
脂酰CoA分解产生乙酰CoA、FADH2和NADH
经四步反应,脂酰CoA的碳链被缩短2个碳原子。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反复进行,最终完成脂肪酸β-氧化。生成的FADH2、NADH经呼吸链氧化,与ADP磷酸化偶联,产生ATP。生成的乙酰CoA主要在线粒体通过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在肝,部分乙酰CoA转变为酮体,通过血液运送至肝外组织氧化利用。
脂酰CoA脱氢生成烯脂酰CoA
加水生成羟脂酰CoA
再脱氢生成β-酮脂酰CoA
硫解产生乙酰CoA
脂肪酸氧化是体内ATP的重要来源
以软脂酸为例,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需进行7次β-氧化,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及8分子乙酰CoA。在PH=7,25℃的标准下氧化磷酸化,每分子FADH2产生1.5分子ATP,每分子NADH产生2.5分子ATP;每分子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10分子ATP,则共生成108分子ATP,因为脂肪酸活化消耗2个高能磷酸键,相当于2分子ATP,所以1分子软脂酸彻底氧化净生成106分子ATP.
不同脂肪酸还有不同的氧化方式
不饱和脂肪酸β-氧化需转变构型
超长碳链脂肪酸需先在过氧化酶体氧化成较短碳链脂肪酸
脂肪酸在肝分解可产生酮体
脂肪酸在肝内分解产生大量乙酰CoA,部分被转变成酮体,向肝外输出。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
不同来源脂肪酸在不同器官以不同的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甘油三酯合成的主要场所
甘油和脂肪酸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原料
甘油三酯合成有甘油一酯和甘油二酯两条途径
脂肪酸活化成脂酰CoA
小肠粘膜以甘油一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
肝和脂肪组织细胞以甘油二酯途径合成甘油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