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之群体心理与行为思维导图,包括群体心理概述、群体沟通与冲突、群体决策、团队建设等内容。
编辑于2021-12-16 10:49:49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最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概要:1.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2.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3.一、技术创新及其贡献;4.技术创新的源泉。
管理的创新职能一、教学要点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2、技术创新的内涵。3、制度创新的内涵。4、创新过程的基本内容。5、如何组织创新活动?6、关键名词:创新、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第十八章企业组织创新: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最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五版 第十七章企业技术创新知识概要:1.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2.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3.一、技术创新及其贡献;4.技术创新的源泉。
管理的创新职能一、教学要点1、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2、技术创新的内涵。3、制度创新的内涵。4、创新过程的基本内容。5、如何组织创新活动?6、关键名词:创新、等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概述
1、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特征:①彼此互动;②心理上意识到彼此的存在;③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群体
3、与正式组织的区别:正式组织的特点:①共同的目标;②有规定的沟通线条和通道
4、类型
①是否存在有意识的协调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及体系的清晰度
正式群体(结构确定、职责明确):组织结构确定、职责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不确定、不清晰):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群体,它们的存在是员工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
②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亲密程度高):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情感色彩的社会群体
次级群体(亲密程度低):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合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群体发展过程
形成基础:群体成员之间的依赖感来源:①完成任务;②共同命运
发展阶段
①形成期:群体成员在各自探索阶段
②震荡期:群体成员相互接触、相互试探
③规范化期:关于权威和权力的问题通过非情绪化的、基于事实的小组讨论得以解决,成员各自找到正确的角色
④执行任务期:发展成熟,活动的重点是解决问题
⑤中止期:群体的任务结束
群体凝聚力
含义:群体在追求其目标的过程中团结一致,并保持一体性的一种状态
来源:①积极的人际关系;②相互依赖的程度;③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一类”人
作用:与业绩存在正相关,但并非强相关。会随着不同的群体互动需求(高,正相关强)、群体规模(大,正相关弱)、工作流程的结构安排(交流次数多,正相关强)而发生变化
群体结构
1、划分
类别划分
纵向:基层员工、基层经理、中层经理、高层经理···
横向:劳动分工、地域、不同服务对象···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网络图
来源:①先赋的关系;②群体所规定的关系;③自发形成的关系
③ 社会吸引:一种一群体原型表现出来的非人格化的态度,理论基础:自我分类 人际吸引:一种以个体的独特性质或紧密的人际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人际态度
2、角色
含义:人们对在某个群体中占有一个位置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
角色认知的影响因素:①角色期望的因素;②客观的、非人格化的因素;③和角色承担者自己相关的因素(内部性的激励来源)
角色认同来源:①从社会关系得到的关于自我的反馈;②自我的看法
角色冲突
角色内冲突:针对相同的角色出现了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期待
角色外冲突:两个或更多的角色期望同时出现,使得满足一个角色期望的同时,会让满足另一个角色期望变得困难
角色模糊:职位占有者感受到的不确定性
3、地位
含义:别人对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的界定
来源:先赋地位、自致地位
地位的公平程度对群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4、群体规范
含义: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
特点:对不同成员的影响程度可能不一样的。高低位可能比低地位的成员更大程度地偏离规范
功能:①协调群体成员活动;②维持或增强群体的认可
5、规模和构成
群体规模:群体中成员的数量
同质性(成员具有的技术、知识等特点相同)与异质性(不同)
群体行为特征
1、去个性化
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发生自我调节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从而表现出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来源:①匿名性;②群体中责任的模糊性和分散性
2、社会助长作用
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做出的反应,包括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效率或绩效的提高
助长作用机制: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强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
3、社会惰化作用
含义:单独个体对群体活动的贡献不能或不被衡量时,人们往往比单独工作时更不卖力
原因: ①个体认为自己的个人努力对群体的成功有多重要或必要; ②个体有多重视群体成功带来的可能结果
避免办法:①让每个人的贡献都可以被明确评估;②当任务有意义、有趣或有挑战性
4、从众
含义: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行为,以符合其他人行为的倾向
原因:①社会比较理论;②文化上的差异
影响因素
①群体的信息的信任及重视程度(越信任,从众行为增强)
②社会认可的渴望
③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数量(增加,从众增加)
④个人面对一致的多数人,处于极大的从众压力
⑤群体的凝聚力程度(高,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群体决策
含义:群体成员制定决策的整个过程
群体极化(群体迷思)
如果一开始群体成员的观点倾向于冒险,经过群体讨论决策会更冒险,反之保守会更保守
解释: ①强调社会比较和自我展示过程; ②人们从群体讨论中获取信息,以及和其他人争论的过程会加速人们向极端化转移
群体思维偏差
做决策时,群体和个人相比,有集思广益的好处,但有时,群体不能充分考虑备选方案,从而做出糟糕的决策
特征
①成员认为决策所在群体无懈可击并过于乐观
②群体不容成员表达怀疑就做出决策
③即使有很多未能充分表达的相反意见存在,但有全数通过决策的错觉
应对方法
①领导应该鼓励群体成员对方案说出顾虑和提出反对意见
②讨论开始时,领导尽量表示中立,只有在所有成员发表观点后表达自己的意见
③群体应进行分组单独讨论,然后再交流每组讨论结果,解决意见不同处
④有时应该要求外面的专家参与群体讨论,并鼓励专家挑战群体的观点
⑤每次会议上,应该至少有一个人扮黑脸,挑战群体的意见
群体冲突与管理
社会范畴化
增强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特异性,模糊了其他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外群中的成员被认为更加同质化,内群的成员个体之间被认为更有差异性
社会身份认同
把自己划归于某些群体,即对这些群体产生了社会身份认同,个体也因此丰富了自己的自我概念
刻板印象
是伴随着社会范畴化的过程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
会造成群体间的偏见;会出现:“自我实现预言”现象
群体冲突
产生原因:①很大程度上和群体利益有关系;②挫折-攻击理论;③相对剥夺理论
相对剥夺理论的核心在于人们比较的对象时”相似的他人“,对”相似的他人“分析不是非常清晰
群体冲突的解决与管理
①判断群体间矛盾是否属于制度性的矛盾,如果是,则需要建立和完善群体间的谈判和协商机制
②不是:四种常见办法
a、引入共同目标
b、鼓励群体间的相互接触
c、交叉群体资格
d、改变群体认同的显著性
群体的核心特征: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