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孟子的教育思想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孟子的教育思想的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归纳总结了孟子认为教育所具有的作用,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归纳了孟子认为的教育目的和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教育内容,并且归纳了孟子的几种教育方法。内容比较全面,也很好掌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孟子
战国中期邹人,思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思想,在教育上“得天下英才教育之”。
教育的作用 性善论
人有四心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对人
求放心
存心养性
对社会
每个人发展善端,国泰民安
阐述
孟子认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不在于其生来就具有完全的道德与理智,而在于其生来就有善端(善的因素,萌芽)具有向善的可能。 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人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发展仁义礼智的基础,其中又以“恻隐之心”为中心,是发展仁的基础。 人的道德修养和智能程度的差异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圣人同常人一样都有四心,具有相同的发展潜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尧舜”肯定人人生而平等。 教育对人的作用是发展善性,其作用有两个途径,一是存心养性,对人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和发展,扩充,以发展善性。二是求放心,即寻求失落放任的良心,找寻失落遗弃的善端,并使人发展成为道德的完人。
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
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
首次明确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试图以父子,兄弟此类的宗法血缘关系来影响制约君臣,君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自提出“明人伦”以来,就确立了此后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为政治服务。
理想人格:大丈夫
简介:是孟子提出的教育目的,是他关于人格理想的描绘
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浩然正气:不向权贵低头,只向真理低头
高尚品格: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
如何实现(靠内心修养)
持志养气
动心忍性
反求诸己
教育内容 儒家经典
教育方法
深造自得
深入的学习和钻研,要有自己的思考,以获得独到的见解,对于书中的知识和他人的说法,不盲目,不盲信,取其是而去取非,以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以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自如的治理国家
教亦多术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孟子认为,有的要及时指点,有的要培养其道德,有的应发展其才能,不能及门者应指点教育,有的不语而教育。要承认各人的差异,了解其特点,针对性教育,以加速人才的发展。
循序渐进
专心致志
五常:“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