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综合素质)(1)
教资综合素质的占分比例,重要知识点梳理,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全面,个性发现,有需要的小伙伴下载收藏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教资(综合素质)
职业理念(22分)15%
教育观
含义
广义
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狭义
教育是什么、干了什么、为了什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
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素质教育的产生
我国 最早提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观
初衷: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幼儿园成为小学的预科班,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
影响: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的发展
时间:1993年2月;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内容: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时间:1996年3月;主体: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时间:1999年1月13日;主体: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内容: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时间:1999年6月;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内容:该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时间:2006年6月29日;主体: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内容: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外延
特点: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
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性:对象的全体性,是指必须面向全体人民,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基础性
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要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
主体性:指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
开放性: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不局限于校内、课内和课本,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国家政策保障
相关表述
1、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2、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条件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内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
具体目标
核心: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含义: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含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含义:改变“繁、难、偏、旧”的书本知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含义: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主动自愿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和不情愿学习
2、探究学习:
学校的具体改革措施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避免的误区
学生观
教师观
主观题梳理
教师职业道德(22分)15%
教育法律法规(16分)10%
基本能力(72分)48%
文化素养(18分)12%
作文高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