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与法治
大学思政期末复习终极思维导图,包含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等。
编辑于2024-01-10 22:26:25思想道德与法治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立大志,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明大德,就是要锤炼高尚品格,崇德修身,启润青春
成大才,就是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担大任,就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建设为法治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法治建设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人生价值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的人生观
高尚的人生追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既要看贡献的大小,也要看尽力的程度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人们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正确看待得与失
正确看待苦与乐
正确看待顺与逆
正确看待生与死
正确看待荣与辱
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在奋斗中创造幸福人生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理想具有时代性
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信念具有执着性
信念具有支撑性
信念具有多样性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表现为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伟大建党精神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奋斗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凝聚兴国强国的磅礴伟力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我们爱的“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在认识上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更要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辈子的顽强奋斗来践行爱国主义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都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念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认清西方“普世”的实质
“普世价值”就是一种极具迷惑性、欺骗性并且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价值观
“普世价值”在理论上的虚伪性
“普世价值”在实践上的虚伪性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产生条件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本质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以正当合法的手段保障个人利益
吸收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人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思潮
复古论:认为道德建设的最 终目标就是要恢复中国“固有 文化”,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 为主体的道德体系
虚无论:认为中国传统道德从整 体上来说在今天已经失去了价值 和意义,必须从整体上予以全盘 否定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投身崇德向善是道德实践
遵守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弘扬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锤炼个人品德
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的含义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
法律的历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法律制定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使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执行:法律执行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执行法律的活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律遵守: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或权利以及履行职责或义务的活动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 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形成
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
完善宪法监督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指在国家或社会的所有规范内,法律是地位最高、效力最广、强制力最大的规范
权力制约。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规制和约束
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指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公平分配和占有
权利保障。权利保障主要是指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程序正当。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只有按照程序做,才能防止主观任性、无序混乱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及文化教育权利等
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依法纳税的义务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学习法律知识
养成守法习惯
提高用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