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的思维导图,总结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真理与价值等。
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的思维导图,包含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马原知识点梳理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认识
科学实践观意义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建立了科学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在人类思想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创建科学的历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践
实践的本质/特征
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客观实在性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
客体
中介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认识
本质:社会性和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与反映论考察认识得发展过程
能动反映的两个方面
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的两次飞跃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的飞跃到理性认识,即“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认识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课题中得到的美感
认识论的两条根本路线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
(1)内容是客观的,包含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内容。
(2)检验其标准是客观的,以实践为标准来检验。
绝对性:
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与谬误及其辩证关系
定义;由于受到主管和客观因素的多重限制,人的认识活动往往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
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
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条件性
价值的基本特征
主体性
客观性
多维性
真理和价值关系
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