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资科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
这是一个关于教资科二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中学生学习心理 认知过程的思维导图,包含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表象与想象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认知过程
感觉
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对于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地位:认知的起点
特性
感受性与感受阈值
感觉现象(感受性的变化)
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后效
相互作用律
相互补偿
联觉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种类
物体知觉
空间,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社会知觉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刻板效应
光环效应
投射效应
错觉
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
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注意
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功能
选择,保持,调节与监督
特点
指向性与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
无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客观因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烈刺激,新异刺激,运动变化刺激,对比的刺激)
主观因素:人的需要、兴趣,对事物的态度,情绪,心境,主观期待,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
有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加强对活动目的或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干扰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
对活动的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与高度熟练化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起伏与分心
注意的分配(一边……一边……)
注意的转移(从……到……)
注意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
记忆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现
时间长短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时间很短(0.25-4s,容量大,原始,未加工)
短时记忆
时间短,30s-1min,容量为7+-2个组块。
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有效方式
长时记忆
1min以上,容量无限
记忆内容
形象记忆
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情景记忆
信息加工存储方式
陈述性记忆(是什么)
程序性记忆(怎么做)
意识参与程度
内隐记忆
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不知道自己知道(例:盲打)
受意识控制,知道自己知道
外显记忆
过程
识记
个体获取经验的过程
保持
已获得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
再现
不同条件下过去经验的再现
再认:选择判断
回忆:简答填空
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学习的程度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识记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近因效应,首因效应)
遗忘的原因
痕迹衰退说(不强化就衰退)
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压抑说(情绪压抑导致遗忘)
提取失败说(线索缺失无法提取)
同化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思维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过程的核心
思维的主要特征
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由……推断
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由……总结出
按凭借物
直观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突然领悟)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
思维的指向性
集中思维(一题一解)
发散思维(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思维的创新程度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流畅性(数量多少)
变通性/灵活性(类型多少)
独创性/独特性
思维过程的凭借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问题解决
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中心环节),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策略
算法式策略(大量尝试)
启发式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法(细化成小目标,分段攻克)
逆向工作法
爬山法(逐步降低难度)
类比思维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问题情境(背景)与表征方法(大脑对问题的解释)
知识经验与迁移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动机强度与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表象与想象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没有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起)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读者角度)
创造想象(作者角度)
幻想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引导学生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