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准确的鉴定,必要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毒力检查等,有助于对感染性疾病进行病因学诊断、指导合理用药及观察治疗效果,也可为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可靠的依据。
该导图纤细阐述了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内容丰富,描述详细
严格按照课本归纳,内容详细,重点突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个人日常活动安排思维导图
第七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运送原则
1. 早期采集
2. 无菌采集
3. 尽快送检
4. 采集适当标本
5. 采集双份血清:恢复期Ab效价≥4倍急性期Ab效价
6. 子主题
二、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对涂片标本染色后镜检可观察到菌体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和染色性,并根据其染色性对细菌进行初步分类。细菌染色法有多种,革兰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分类鉴别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是鉴别结核和麻风等分枝杆菌属细菌的重要方法。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易对结果进行观察。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白喉棒状杆菌等的检测。如对痰标本片用金胺0-罗丹明B法(也称荧光金胺0法)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呈亮黄色的菌体,此法可提高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
不染色标本主要用于检查在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其运动情况,如疑似有霍乱弧菌或螺旋体的标本,常采用压滴法或悬滴法等,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
三、细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 细菌的分离培养
2. 生化试验
3. 血清学鉴定
4. 动物实验
5.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6. 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
四、细菌成分的检测
(一)免疫学检验技术
(二)分子生物检验技术
(三)质谱分析法
(四)生物芯片技术
(五)其他检测法
五、细菌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1. 凝集试验
2. 补体结合试验
3. 中和试验
4. 免疫荧光试验
5. ELISA
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一、人工主动免疫
1. 死疫苗
2. 活疫苗
3. 亚单位疫苗
4. 基因工程疫苗
5. 重组载体疫苗
6. 核酸疫苗
二、人工被动免疫
抗毒素
丙种球免疫蛋白
抗菌血清
第三节细菌的抗菌药物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菌药物来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 -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以及由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类药物。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代谢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病人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