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有一个学生,只有13岁,正是贫苦向学的时候。小时候,因为家贫,他住在一个庙里读书。
他怎么吃饭呢?提前煮两升米,放一晚上,粥就坨成一块了,然后用刀切四块,早晨跟晚上各拿两块,就着咸菜吃,一吃就是三年。
这就是成语“断齑画粥”的由来。这个人就是范仲淹。再过13年,他考取了进士;再过43年,他写出了名耀千古的《岳阳楼记》
“这项制度的初衷,可能只是为了应对当时的挑战,而不是为了什么抽象的原则,更没有什么笃定的总体规划。但是制度曲曲折折往前演化,一路经过人心、公道这些抽象原则的筛选,最终的结果,如果符合文明发展的方向,那么它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所谓的现代文明,应该就包括这样的因素: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总该有一个机会,让我自己站出来说—“我愿意接受命运的裁判,而且,我相信我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
皇帝一个人面对全天下的读书人,你从这头输入文字,我从那头给你输出名次,中间的庞大官僚系统居然拿不到什么居间的红利。
严防朋党
太祖即位第三年就颁布诏令,严禁科举考官与考生结为“座主”、“门生”的关系
官僚集团
主考官们,就通过出题、阅卷、选优,对国家人事权进行截流
唐朝的风气,考官与考生之间逐渐形成“座主”和“门生”的关系
白居易:“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荣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
座主”和“门生”关系,渐渐就形成了一种政治肿瘤,就是“朋党
自荐制
2||| 它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人,好像有失偏颇。但是它也为人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