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明1078:一条运河为何成了文明标杆?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编辑于2025-10-01 19:16:21《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评价特别极端。有人捧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有人骂他是“祸国大奸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他的态度都能从“师父”变成“罪人”。为什么同一个人,能被历史推上神坛,又被打到谷底?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皇帝最后收回了支持。但要是反过来想,如果给他更大的、更绝对的权力,他真能成功吗?还是说,哲学家当宰相,本来就没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文明之旅》第79期:汴河如何撬动战国格局?一条运河竟成文明杠杆!本期由罗振宇主讲,从魏国战略抉择切入:向东争霸中原还是向西灭秦?大梁城运河系统曾助魏国崛起,但历史惯性使其错失关键机遇节目剖析"天人合一"新解从愚公移山到大禹治水,展现中国人改造地理的文明韧性汴河串联黄淮长江,不仅改写魏国命运,更揭示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方向感决定兴衰,个体选择需顺应时代变迁。
1077年,王安石变法落下帷幕,变法大将们各奔东西。曾布在广州当知州,章惇在湖州养伤,王韶被外放到江西南昌。看起来都挺惨,但他们心里都还有个盼头——总有一天能重返朝堂。可有一个人却格外孤独,他叫吕惠卿,曾经是王安石最器重的助手。但现在,无论新党还是旧党,谁都不愿意和他沾边。为什么最能干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孤立的人?
王安石这个人,评价特别极端。有人捧他是“千古第一完人”,有人骂他是“祸国大奸臣”。同一个朝代的皇帝,对他的态度都能从“师父”变成“罪人”。为什么同一个人,能被历史推上神坛,又被打到谷底?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因为皇帝最后收回了支持。但要是反过来想,如果给他更大的、更绝对的权力,他真能成功吗?还是说,哲学家当宰相,本来就没戏?
《清明上河图》绘制的时间
因为导洛入汴工程的成功,到了宋徽宗时期,已经没有了清明上河的传统
这幅画不可能是徽宗年间的作品,其实是作于宋神宗的熙宁年间到元丰元年
汴河对大宋朝的重要性
当时全天下一半以上的物流运输,是靠这条汴河
公元991年,汴河决过一次口,宋太宗亲自督工修理,一直等到决口被堵上,才安心回宫。
皇帝为何定都开封
洛阳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一个盆地地形,相对好防守。开封呢?在一片大平原上,无险可守,是建都形势最差的地方。
皇帝追着粮食跑
从隋朝开始,都城长安的吃饭问题就很大
因为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生态持续恶化。
唐朝时候,整个关中平原的耕地持续减少,但是长安有上百万人要吃饭,口粮就不够了。
需从关东往长安运粮
渭河的泥沙,三门峡的天险,导致漕粮运进长安困难。
为了“就食”,唐朝最鼎盛的时候,皇帝也不得不经常拖儿带女地往洛阳跑
五代的时候
中国的重心开始向东偏移
皇帝为了吃饭,要在洛阳和开封之间做选择
汴河真正的问题
黄河水一旦进入汴河,流速一减慢,泥沙迅速沉积,把河床抬高了
人工清淤
水浅的时候,组织几十个县的民夫挖淤泥,人力成本太高了
把洛河的水引入汴河的价值
汴河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也不用花那么大力气去疏浚。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
大宋开封城的绝世繁华,就是在汴河的两岸展开的。
清明上河
每年清明时节的第一天,朝廷会派人在开封附近的黄河大堤上挖开一个水口,让黄河水涌入汴河的河道里。
汴河的水涨上来,就可以通航,在汴河下游等待了一个冬天的漕船,会满载货物,沿着汴河逆流而上,就是“上河”。
从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到次年清明,汴河每年会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法通航。
汴河难题
大宋
治理黄河
上一年,黄河决口,淹了45个州县
今年,朝廷调了好几十万人,花了四个多月时间,才把决口给堵住
苏轼亲临一线组织军民抗洪救灾,几十天不回家,一直到洪水退去。
“导洛入汴”
一个大工程,把洛河的水,导入到汴河里。
南宋的时候,汴河的功能就已经消失
明清时代,它的大部分河道都被埋到了好几米深的淤泥之下
世界
军事贵族尼基弗鲁斯三世自立为拜占庭皇帝
拜占庭将军阿莱克修斯·科穆宁镇压叛军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击败施瓦本公爵鲁道夫
弗谢沃洛德一世重新统一基辅罗斯的三个公国
大宋元丰元年,大辽大康四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汴河难题
《文明之旅》第79期
文明1078:一条运河为何成了文明杠杆?
楔子
黄河和淮河之间的水道,大概的演化过程
最早的汴河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凿的
后来,他们在中原地区新建了一个都城大梁,就是开封。
他们开凿了一个运河,把大梁和颍水连起来,然后逐步扩展成一个庞大的水系,这水系的名字叫“鸿沟”
中国象棋的棋盘上,中间那条“楚河汉界”就是鸿沟。
鸿沟的名字一变再变,后来改成“汴水”的汴。
运河从从黄河到淮河这个区域修起
从黄河到淮河这一段,好多河流都是自北向南流的
跟地质构造有关
黄河下游的河床从战国开始就不断抬高,成了一条地上悬河
这也造成了黄河南岸的地方,哪怕就在黄河边,比如开封,它也不属于黄河流域,而是属于淮河流域。
古代修运河会尽可能利用自然河道
黄河地势高,这个区域的支流、干流,往北流是不可能的,水流只好往南去找淮河
于是黄河到淮河的这南北纵深大概两三百公里的空间里,就出现了大量的从北流向南的淮河支流。
只要从开封修一些人工渠,到这些淮河北岸支流的自然河道,就能从黄河岸边顺流而下到淮河。
这些人工渠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汴河”。
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总体性的趋势
一个形象的比方:中国历史就像是在东亚版图上画了一个“十字”,先是从西向东发展,画了一横,再是从北向南发展,画了一竖。
东西方向的矛盾
从战国到秦朝,主要就是秦和东方六国的博弈
汉朝初年,主要的政治矛盾,也是关中的朝廷和关东的诸侯国的博弈
国家的空间格局是东西方向上时,运河就没有那么重要
一是中国的大河本来就是东西方向的。不愁没有水路沟通。
二是同纬度的物产差不多,东西方向上的货物交流的需求没有那么旺盛。
唐朝后期,彻底逆转
朝廷在西北的长安,而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到了东南
中国的大河主要是东西方向上的,只能修运河沟通南北
毕竟水路运输,速度快、运载量大、成本还低
开封到洛阳
中国地理,自西往东,分三级台阶,洛阳是在第二级台阶上,而开封在第三级台阶上;
洛阳是在山区,而开封是在平原;洛阳是在黄河中游,而开封是在黄河下游。
从江南把粮食运到开封非常方便,而要从开封往洛阳运输漕粮,逆流而上,那就太难了。
汴河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到宋代,不光是运粮,运河已经变成了国家的大动脉
运河出一点问题,国家就要面临大麻烦。
文明空间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文明空间
《文明之旅》第79期
文明1078:一条运河为何成了文明杠杆?
汴河难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
这不是哪一户人家的故事,这讲的是我们整个文明的精神
面对一个比我们强大的对手,哪怕它强大到像大自然那样的程度,别着急、咱们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我们有的是时间,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们就这样一代代地试着改造它,看看在时光的那一头,它能不能有所改变?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
都是在固若磐石的天然结构里,在最强大的对手面前,加入最微不足道的人力,持续投入,然后等待预期中的变化。
“天人合一”的新解释
别相信什么天道无情,天道中自有人道的空间;也别妄称什么人定胜天,人不过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持续努力。
中国人一点点地改造地理条件本身
以开封为中心的黄河和淮河之间的平原
承受了大自然难以想象的暴虐
但是从大禹治水,那个近乎神话的时代开始,人力就一点点地掺入到自然环境
中国人在这片天造地设的土地上,不只是劳动、耕作、收获,更重要的是,居然胆敢按照既定的规划,用持续的意志,一点点地改造地理条件本身。
华北平原
30万平方公里,一马平川,生活着3亿多人,生产着中国四分之一左右的粮食。
几千年前,华北平原是几乎不适于人类生存的。
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是在黄河中游的几个支流的沿岸。
后来才发展到太行山以东。
华北平原的腹地地势低洼,到处都是沼泽湖泊,大水一来,洪水滔天,大旱一来,赤地千里,水旱交替,又容易把土地盐碱化。
我们的先祖是经过了多少努力,才把沼泽一点点排干,把水渠一点点修通,把土壤一点点改良,才把华北平原的腹地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哪有什么天造地设的家园,全是祖先艰苦奋斗的果实。
一个国家的方向感对它的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魏国凭借大梁城和周边的运河系统,成为战国时代最先崛起的第一大强国。
魏国面临一个战略方向的选择,向东发展还是向西发展?
最明智的方向是向西,干脆乘胜追击,把秦国灭掉
一旦灭了秦,占据了关中,不仅有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大本营,还能够向四川发展,把西蜀变成自己的大粮仓,可以复制后来秦国统一天下的发展战略。
魏国没有选这个方向,他们选择向东,往中原这个方向发展
为什么魏国会选错?因为历史惯性
在春秋时代,大国的发展战略都是争霸,争霸最好的舞台就是中原。
而战国时期的大国发展战略是灭国
时代不同了,文明发展的空间逻辑变了,个体选择的方向也要跟着变。
放眼全国,这条“汴河”的重要性
军事用途
基本是从开封到颍水,从寿春入淮河,再经过肥水在合肥入巢湖,再经濡须水入长江
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颍水入淮河,淮河再转肥水就在这个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
曹操破袁术之战,打的是寿春
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也是打的寿春
经济用途
从开封经汴河到徐州,从徐州汇入泗水,泗水入淮河,再转到古邗沟进入长江
这个路线一直在变。
内容来源 | 得到APP
主讲人 | 罗振宇
制作 | 絮起
天人合一
《文明之旅》第79期
文明1078:一条运河为何成了文明杠杆?
文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