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舞蹈
舞蹈考研,这些舞蹈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有需要的赶紧收藏吧!
编辑于2024-04-03 02:36:01古代舞蹈
绪论
历史分期
萌芽期
形成期
发展期
高潮期
转型期
集成期
舞蹈学科类别
舞蹈表演
舞蹈创作
舞蹈理论
舞蹈历史
舞蹈艺术的功能
娱乐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中国舞蹈发展的因素
社会政治及经济因素
统治阶级因素
时代变迁的因素
艺术自身的因素
文化交流的因素
第一章 远古及夏商舞蹈
舞蹈
阴康氏之大舞/《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与三人操牛尾/《葛天氏之乐》
黄帝的《云门大卷》
《大夏》/《夏龠》
禹步
商王的祭祖舞《大濩》/《桑林》
商代的巫舞
《大韶》
中国陶器
彩陶 秦陶 印陶
岩画
功能
记录
祭祀图腾
传授知识 狩猎 征战
分类
广西花山岩画-祭祀-古骆越人
内蒙古阴山岩画-拟兽-求生存
甘肃黑山岩画-征战-动作一致 训练有素
新疆呼图壁岩画-生殖崇拜
第二章 周代舞蹈
分封制与周代的礼乐舞蹈
制礼作乐
含义
功能
影响
六代舞
构成
文舞
武舞
应用
一佾八人
《大武》-中国古代列阵舞蹈最早的成功典范 “武以象功”
礼乐舞蹈的教育
礼乐教育制度
六小舞
农耕社会中的祭祀舞蹈
蜡祭
雩祭
傩祭
生产资料再分配和舞蹈分流
礼崩乐坏
女乐的兴起
旋娟与提嫫
西施
乐舞观
儒家“尽善尽美”乐舞观
墨子的“非乐”理论
道家“合于桑林之舞”
第三章 汉代舞蹈
民间俗乐舞-百戏舞蹈
巾袖舞
鼓乐器具舞
舞像
《鱼龙曼延》
《总仙会唱》
情节舞
《东海黄公》-开创古典戏剧之先河 中国戏曲形式的开端
四夷乐舞
《巴俞舞》
宫廷舞蹈
《盘鼓舞》
自娱舞蹈
即兴舞
以舞相属
舞人
戚夫人的“翘袖折腰”
赵飞燕的“掌上舞”
乐府-“黄门鼓吹署”
雅乐与宴乐
武德舞
四时舞
灵星舞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思想性
神仙幻想
《总仙会唱》
刀舞 盾舞 剑舞 干戚舞 巴俞舞
执着现实
《灵星舞》祭祀农神后稷 《沐猴与狗斗》
即兴舞蹈和以舞相属
形式美
纵向发展(历史)
继承春战轻盈之美
楚舞折腰舞袖
横向吸收(姊妹艺术 边地外域)
杂技 《盘鼓舞》
武术《刀舞》
幻术《东海黄公》
特色:古拙与新巧 厚重与轻柔 相互对立统一的审美形态
乐舞思想
傅毅《舞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舞蹈
清商乐
委丽清秀 柔婉妙曼 婉约雅致 闲适舒缓
《明君》
《杯盘舞》
四舞:巾舞 拂舞 鞞舞 铎舞
《白纻舞》
江南吴歌
《前溪歌》
谢尚《鸲鹆舞》
佛教乐舞
石窟中的乐舞形象
克孜尔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
天乐舞
天宫技乐
俗乐舞
云冈石窟
第一阶段 第7窟“六供养天-鲜卑族风格”
第二阶段 第10窟“莲花与飞天”-中原化
第三阶段 浓郁的汉族文化 非裸露之身 不露脚
龙门石窟
乐舞理论
阮籍《乐论》
“礼与变俱,乐与时化”
钟嵘《诗品序》
宇宙“气”的运动
第五章 隋唐五代十国舞蹈
隋唐典礼乐舞和教坊乐舞
宴享乐舞
七部乐 九部乐 十部乐
部伎乐舞
坐部伎:《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池乐》《破阵乐》
立部伎:《安乐》《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表演性舞蹈
健舞
《剑器舞》《胡旋舞》《胡腾舞》
软舞
《屈柘》《绿腰》《春莺啭》
层次丰富的“大曲”“法曲”
结构与特点
散序:节奏自由的器乐前奏 无歌 不舞
中序:入拍 节奏较缓 歌声起 有时舞随入
破:节奏多变 急促 歌舞并作 以舞为主 高潮迭出
《霓裳羽衣》
清乐风格
释道合一
杨玉环
人间情味的歌舞戏
《踏摇娘》和西凉伎
泼寒胡戏《苏幕遮》
标志了部分唐代舞蹈已经朝着表现故事情节和不同身份 性格人物的方向发展
宗教节庆舞蹈
踏歌
中外乐舞的交流
四夷乐舞入驻华夏
来自西域的乐舞
隋朝三种龟兹乐
西国龟兹
齐朝龟兹
土龟兹
来自东南亚的乐舞
《骠国乐》
来自南疆的乐舞
《南诏奉圣乐》
完备庞大的乐舞机构
以礼为中心的太常寺
以乐为宗旨的教坊
软舞健舞
以雅为标志的的梨园
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及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
雄健豪放之美 《剑器舞》《破阵月》战斗精神
活泼轻快之感 《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西域
轻盈飘逸之态 《霓裳羽衣》《菩萨蛮》宗教迷信
哀怨委婉之情《何满子》《雨淋铃》《叹百年》
编导艺术
《叹百年》李可及 《南诏奉圣乐》
舞蹈美术
表演场地
舞谱
敦煌舞谱残卷
隋唐乐舞理论
舞者乐之容 舞蹈乃乐的外在视觉形象 政治
舞以象功德
舞以美德操 乐所以美盛德形容 情感
悲悦在人心
礼乐宁邦国 礼乐并举 功用和关系
承上启下的五代十国乐舞
酒宴乐舞的传承
宋代“队舞”的先声
从唐“舞头”到宋“花心”的过渡
从唐代“舞队”到宋代“队舞”的过渡
第八章 明至清末前舞蹈
宫廷乐舞
明代:雅乐 宴乐
清代:《扬烈舞》《庆隆舞》
《喜起舞》
祭孔乐舞
政治意义及其特点
有严格的规范
礼乐教化功能
“诗乐舞”三位一体 (祭祠诵读 音乐伴奏 舞蹈表演)
“别贵贱 和上下”的政治功能
“中和位育”的美学指引
文化价值
历史流变
民间舞蹈
汉族民间舞
少数民族舞
西南少数民间舞蹈
苗族《芦笙舞》
彝族《跳月》
瑶族《长鼓舞》
傣族舞蹈
壮族《铜鼓舞》
藏族舞蹈《锅庄》《囊玛》《跳布札》
北方少数民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倒喇》
满族《莽式》及萨满跳神
西北少数民间舞蹈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舞融于戏
明传奇中的舞蹈
文字记载中的明传奇舞蹈
《宝剑记》
《浣纱记》
《鸣凤记》
刻本中的明传奇舞蹈形象
《牡丹亭》/《还魂记》
目连戏中的民间舞 (写实 活马活象)
地方戏曲中的舞蹈
“乱弹诸腔”中的舞蹈
地方小戏
秧歌戏
采茶戏
花鼓戏
花灯戏
昆曲 京剧中的舞蹈
昆曲:舞蹈舞融于戏
京剧:程式化的表达
戏曲舞蹈的美学意蕴
圆、曲线之美
写意中叙事的美-曲辞与舞蹈相结合
虚拟性与程式化相造型的美
行当专属性及其特点
明清时期乐舞理论及舞谱
朱载堉
《乐律全书》
舞学十议
舞谱(一种是舞蹈运动路线和队形画面的场记图 另一类是文字记载的舞谱)
《人舞舞谱》“转”
《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
朱载堉的舞蹈理论及思想
动作乃舞蹈之本
舞蹈含“舞表”“舞声”
舞蹈构图
舞蹈音乐
舞蹈为礼法之象
舞蹈在于创造意象 由于各种局限将雅乐舞蹈的意向 确定在封建理法伦理道德和某些哲学理念的范围内
舞蹈与天地同和
舞之发展在于变
“转”者 众妙之门也
“转”的身体运动及其规律
“转”的舞蹈美学原理
“转”的哲学意蕴
韩邦奇《苑洛志乐》
乐舞思想
徐渭:重俗而本真
汤显祖:至情
李渔:舒解郁愠与妙思得新
第七章 元代舞蹈
元代宫廷舞蹈
典庆“乐队”
元朝宫廷承袭宋代队舞程式,由诸多小队组合而成的一种容量较大的歌舞形式,史书记载乐队。
乐队的程式与场合
《乐音王队》-元旦典庆
《寿星队》-天寿节宴乐
《礼乐队》-朝会
《说法队》-与宗教有关
特点
民族色彩浓厚
承袭汉族乐舞文化
多元文化交融
意向性鲜明
宗教意识突出
宴飨乐舞
《十六天魔舞》
《翻冠飞履之舞》凝香儿
元代民间舞
安代舞
绕树而舞
踏足而舞
击掌而舞
倒喇
溯源:是一种被称为“歌”的歌舞艺术形式,源于一种杂耍, 在流传中逐渐发现成为一种以歌舞和插科打诨为主的表演形式 《顶碗舞》《筷子舞》《酒盅舞》等,都与其有密切联系。
特点
有歌有舞有乐的表演形式
多元文化交流
检验演员艺术实力
舞技要求高 注重情感抒发
《海青拿天鹅》
元代宗教舞蹈
萨满教舞蹈 “万物有灵,灵魂不灭”
萨满舞的表现特征
耍鼓而舞
拟兽而舞
人神对话
藏传佛教舞蹈
《查玛》
《羌姆》
元杂剧中的舞蹈
元杂剧:代表着元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 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元杂剧是歌 舞 乐的有机结合,剧中的舞蹈 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融入了舞蹈元素 元杂剧的突出贡献:歌舞表演与故事融为一体,增加了舞蹈的叙事性。 主要代表作《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以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题明确, 人物鲜明,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科”
“插入性舞蹈”
第六章 宋辽西夏金舞蹈
商业化民间舞蹈的发展
瓦舍勾栏的民间舞蹈
舞旋
舞判
抹跄落板
抱罗
蛮牌
皇室贵胄繁荣百戏舞蹈
酒肆歌舞的兴盛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队 -“社火”
乘肩
鲍老
村田乐
腰鼓
番乐
特点
宋代宫廷乐舞
队舞和大曲歌舞
队舞:宋承唐制,以唐代的多段体歌舞套曲“大曲”为基础结构,吸收发展了诗歌道白等艺术形态 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表演机制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宫廷宴飨及官府典礼。队舞萌芽于唐代,成熟并 兴盛于宋代,唐代与宋代在内涵上是不一样的。
雅乐舞蹈和乐舞机构
程式特点历史意义
首要特征
程式性:大曲(散序 中序 破),摘遍
情节性:唐,宋两个版本的《剑器舞》
综合性:音乐舞蹈诗歌样式 文学与舞蹈结合
理趣性:队舞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采莲舞》
雅化倾向:文人味和书卷气,学问气-句句用典
宋代乐舞理论
陈旸《乐书》
“因象以制器,由器以明象”
陈师道《理究》
“歌以效其声,舞以效其动” “乐始于人声而被于物,有情则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