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介绍了古希腊的光学萌芽、 光的几何学研究范式、 阿拉伯的光学继承、 11世纪的光学繁荣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光学发展与人类文明
第一章 缘起视觉
古希腊的光学萌芽
几何视觉模型发展
希腊文明(西西里岛公元前5C到公元10C)
思考光、视觉的本质
单纯的逻辑推理分析和几何学思想(定性讨论)
眼睛入射说:视觉是由物体发射的微粒进入到人的眼睛所引起的
德谟克利特
眼睛发射说:人之所以能够看见物体,那是由于人眼中涌出的视觉线接触到这些物体,所以人就看见了它们
恩培多克勒
融合发射说、入射说两种理论
柏拉图
强调光是形成视觉的最重要一项外在条件→可见光线
观点:可见光线和视觉线具有相同性质
数理分析
欧几里德:视觉线的直线传播假设,单视锥理论(形成几何光学研究范式)
《视光学》、《反射光学》
托勒密连续视觉线分布,视锥中心轴线,折射研究、天文观察
罗马文明(宗教混战公元前1C)
收集希腊的研究,但未能继承希腊的理智传统
阿拉伯文明(公元7C-11C)
对希腊、印度著作的翻译
金迪等对希腊视光学理论的继承
金迪:三维视觉线模型,多视锥理论,点分析原则
伊本海赛姆(光与视觉理论的奠基人) 整合视觉理论
中世纪欧洲(10-14C)
希腊、阿拉伯的光学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并广泛传播
文艺复兴(14-17C)
开普勒 视网膜成像理论(理论经验、多理论融合)
知识革命
光的几何学研究范式
欧几里德
《反射光学》
探讨反射现象
球面镜焦点论述
应用:凹面镜对准太阳光点火
研究特点
采用图形对视觉现象进行数学抽象,光与视觉原理的突破
预设了直线传播路径,将一切直线与角度都有效的几何学理论,视觉现象→几何参数:直线(视觉线)
7条基本假设:理论支点
“公设-命题”的演绎方式:实现对光与视觉现象的相关命题进行逻辑严密的证明
意义
单纯的思辨与逻辑推理
欧几里德建立光的几何学研究范式
阿拉伯的光学继承
胡奈因:主攻希腊盖伦医学著作翻译,撰写了眼科学著作《论眼十书》
阿拉伯第一位哲学家 金迪(光学继承9世纪)
金迪翻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人的著作,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希腊光学理论,撰写著作《论视学》,《更正》等,《论视学》继承了欧几里德原本创制的理论科学,对其中认为不合理的论断提出了全新的解释证明
采用逆向思维证明
定性说明分析:可见光的特性:“可见光沿直线传播”
定量实验和数学证明
利用柏拉图的观点:视觉线和可见光同性
11世纪的光学繁荣
古代研究的演变
希腊
柏拉图、欧几里德
提出基本假设
视觉性和可见光线的性质直接等价
阿拉伯
金迪
定量实验、数学证明
可见光的行为模式是被独立分析,光与视觉行为分离,被赋予一定的数学规则和定律描述
伊本海赛姆
光与视觉理论的奠基人: 整合视觉理论
《光学全书》7本,光学与视觉的奠基性作品
实验研究→经验事实→提出假设→形成结论
光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对应于实际的光现象
欧几里德的单视锥理论
视锥、视觉线
欧几里德:“视锥是由一条条处于离散状态的直线视觉线构成”
托勒密:“视锥是一个连续的、内部充实的几何体”
金迪:强调视锥内部视觉线的连续,“视觉线应该是具有宽度的三维几何体”
发展过程
欧几里德单视锥理论
单视锥理论
出发点:眼睛发射说,眼睛:简化为几何点
多视锥模型
多视锥理论
从角膜表面各点,向各方向发出一系列小视锥
视觉清晰度判断:越靠近视锥中轴线,视锥交叠越密集,视觉越清晰
光锥
点分析原则
伊本海赛姆的整合视觉理论
出发点:眼睛入射说,眼睛:考虑一定结构
被光照亮的、有颜色的物体,其表面的每个点都沿着从该点引出的任意直线发射光和颜色,最终进入到人的眼睛
金迪:点分析原则
托勒密:折射理论
盖伦:眼科解剖学
缺陷
晶状体的选择性:只有垂直进入眼睛的光线才能在眼中形成图像
晶状体:视觉感受器?晶状体表面,形成与可视物体表面各物点都一一对应的像点
视网膜:无用?
开普勒的视网膜成像理论
垂直入射光线VS斜向入射光线:照明能力无区别,视觉成像:所有入射光线均有贡献
物点:形成初级光锥,经角膜:初次折射,晶状体前表面:形成与初级光锥同底、顶点在视网膜的新光轴,晶状体后表面:二次折射,视网膜:像点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