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周三多-五)第十二章
这是一篇关于管理学(周三多-五)第十二章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激励。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编辑于2024-04-19 08:53:33管理学(周三多-五)第十二章
激励
激励原理
了解
激励的概念
激励通常是和动机连在一起的,主要指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包含三个关键要素: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
激励的对象
激励是针对人的行为为动机而进行的工作;激励的对象主要是人,确切来说,是组织范围中的员工或领导对象
熟悉
激励与行为
未得到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效价(价值大小),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带来的满足程度; 期望值(成功概率)则是某一具体行为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
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内因: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人所处的环境
掌握
激励理论
根据对激励对象不同方面的重视程度,一般可以把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内容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和激励的强化理论
熟悉
激励的内容/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两个基本出发点: 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换言之,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 ②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才会出现 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五个层次的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 ②安全的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求 ③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求 ④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地位、认可、关注或者说受人尊敬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实际上具有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和可变性等特征;(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成为较高级的需要)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工资)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对立面: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对企业管理的基本启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因为只有激励因素才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成就需要论
麦克利兰1.成就的需要2.依附的需要3.权力的需要
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消极的X理论--积极的Y理论 X理论 ①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只要可能,就会躲避工作②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③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④不喜欢工作,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Y理论 ①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而是自觉勤奋,喜欢工作。②员工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执行完成任务的承诺。③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还主动寻求承担责任。④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Y理论的假设比X理论更实际有效
激励的过程理论
公平理论
亚当斯--社会比较理论;基础条件: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在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对于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有影响; 人们将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正性;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类型有三种,分别是“其他人”、“制度”和“自我”; 1.横向比较(自我 --他人)(Qp:自己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Qx: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付出的感觉;Ix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感觉) ①Qp/Ip=Qx/Ix;进行比较的员工觉得报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②Qp/Ip>Qx/Ix;则说明此员工得到了过高的报酬或付出的努力较少。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他不会要求减少报酬,而有可能会自觉地增加自我的付出。但过一段时间他就会重新因过高估计因自己的心付出而对过高的报酬心安理得,于是其产出又会回到原先的水平(感觉到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 ③ Qp/Ip<Qx/Ix , 则说明员工对组织的激励措施感到不公平。此时他可能会要求增加报酬,或者自动地减少付出以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也可能离职(感觉到对自己不利的不公平)。 2.纵向比较(当前状况--过去状况) 启示:公平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员工本身对公平的判断是极其主观的。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我的付出,而低估自己所得到的报酬,对他人的估计则刚好相反。
期望理论
维多克·弗鲁姆;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特定的行动。 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三种联系: 1.努力--绩效的联系 2.绩效--奖赏的联系 3.奖赏--个人目标的联系 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励力)是效价和期望值的乘积。M=V x E(M--激励力(激发力量),V--效价,E--期望值) 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性的估计,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效价是指一个人对这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价值)的评价。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高E×高V=高M; 中E×中V=中M;低E×低V=低M;高E×低V=低M;低E×高V=低M)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自我利益 期望理论的核心是双向期望 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人目标和判断三种联系,即努力与绩效的联系,绩效与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的联系。 根据期望理论,应使工作的能力要求略高于执行者的实际能力,即执行者的实际能力,略低于工作的要求。(既不太低,又不太高)
激励的强化理论
斯金纳;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1.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有的正强化是连续的、固定的;另一种正强化的方式是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正强化 2.负强化 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 补充: 正强化:奖励那些所希望的行为,以使其重复出现 负强化:也称规避指人们为了避免不合意或不希望的结果,而努力克服某种行为的情况。 自然消退:这是一种冷处理,指通过对于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使其逐渐减少和不再出现。 惩罚:对于不希望的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使之不再出现。
激励的强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