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这是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心理发展概念、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社会化发展与教育、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考察点,值得珍藏!
编辑于2021-08-03 17:32:00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概念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时间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3-6/7
童年期6/7-11/12
学龄初期,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口头言语逐步过渡到书面言语
4年级10-11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11/12-15
学龄中期
个体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反省思维
心理断乳期或危险期
青年期15-25
青年初期14/15-17/18 学龄晚期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以后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内部条件或自然前提
社会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起主导作用
主观能动因素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阶段性与连续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发展观
知识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人类所有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分为
同化: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建构过程,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实现,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
四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
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客体永久性2-9个月
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能力
延迟模仿,低级行为图式
前运算阶段2-7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思维不可逆,刻板性
泛灵论
符号语言功能
具体运算阶段7-11
思维可逆—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标志——守恒观念的形成
去自我中心化
分类,序列化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命题运算
假设推理,归纳或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地成熟
练习和经验
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2种
社会性经验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教育价值
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感知运动末期出现言语萌芽,自我中心的语言三种表现形式:重复,独白,集体独白
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
基本内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
以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技能
心理发展观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抽象概括机能提高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内化学说
语言符号系统作用重要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儿童现有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行程单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对教学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
强调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发展活动
教室指导减少,最终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
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8阶段
婴儿期0-18个月
冲突:基本的信任感和基本的不信任感
人格发展任务: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
儿童早期18个月—4岁
冲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人格发展任务: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学前期4-6岁
主动对内疚
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感
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青年期12-20岁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成年早期20-30岁
亲密对孤独
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与社会疏离时感到寂寞孤独
成年中期30-50岁
充沛感对颓废感
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成年晚期50以后
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悔恨旧事
教学应用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含义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成分
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监控
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儿童1岁半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
社会自我
3岁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
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能力差异
含义
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常被称为智力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比那西蒙量表1905
表现方面
智力水平差异
正态分布,高低不同
智力类型差异
知觉差异
综合型:知觉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
分析型
分析综合型
记忆类型差异
视觉型
听觉型
运动型
混合记忆
言语和思维差异
智力表现早晚差异
智力的性别差异
男女智力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性大,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比女性多,智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多
男女智力结构存在差异
智力群体差异
性别,年龄,种族
认知方式差异
也叫认知风格,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赫尔曼威特金
场独立型
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型
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权威人士,善于察言观色
反思型与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
反思型
深思熟虑,错误少,学习成绩好
冲动型
反应快常出错
整体型与系列型
戈登帕斯克
系列型
把精力集中在一步步的策略上,直线方式进展的假设
整体型
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
心理自我调控理论
斯滕伯格
人具有与社会一样的自我管理或组织系统
辐合型和发散型
性格差异
概念
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方面
性格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情绪特征
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
性格的意志特征
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和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
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心理活动倾向性
外倾型
内倾型
个人独立程度
独立型
顺从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