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知识大纲
马原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8-04 10:46:22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本质是交换)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分工的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满足需要
自然属性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
相互排斥
相互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保存/转移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
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必劳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率提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变
单位时间内的使用价值量(数量)增加
单个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减少
单个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基本)
贮藏、支付、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内容
以价值量为基础
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积极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比例
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
社会资源浪费
阻碍技术进步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交换是解决该矛盾的唯一途径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决定)
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
构成基本矛盾
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性
掩盖了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基本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作用:标志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阶段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本人
维持劳动者家属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特点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在消费中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大
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变成资本)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不是商品
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和所有权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决定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本质: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劳动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主要方面)
剩余价值的实质
资本的本质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转移)
可变资本(创造)
区分的意义
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创造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加班)
相对剩余价值(提高社必劳,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
含义:劳动率的提高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改进技术主观动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改进技术后果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唯一:剩余劳动)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本质
源泉:剩余价值
后果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
资本有机构成
自然形式:自然资料和劳动力,其比率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价值形式: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比率(c:v)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相对过剩人口
含义: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
潜伏的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
三阶段及其职能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三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三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及其速度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
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
实现条件
理论前提
实现条件
经济危机以强制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劳动的价格”
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转为利润
剩余价值:相对可变资本而言
利润:相对全部垫付资本而言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的瓜分
利润平均化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露,阐明,指出
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vs生产社会化
经济危机
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可能性:货币作为支付和流通手段引起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
职能
对内:政治统治(公共管理职能服务之)
对外:政治统治职能的延伸
本质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