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食品微生物1
这是一个关于食品微生物1的思维导图,包含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生长与控制等。
编辑于2024-05-23 19:27:02食品微生物
一、 绪论
微生物及其特点
微生物概念: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某些藻类。
微生物特征(17-1多)(15-1多):
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生长旺,繁殖快,代谢能力强。 吸收多,转化快 种类多,分布广; 适应性强,易变异。
微生物发展史
巴斯德:(16-7)
1.否定“自然发生”学说;(20-1) 2.免疫学——预防接种;(狂犬疫苗) 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其他:巴斯德消毒法、解决 酒的变质 和 家蚕软化病。
科赫:
1.证实了炭疽病毒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2.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3.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原则。 4.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18-7判) 5.配置培养基。
二、 原核微生物
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15-2),鞭毛起源于细胞质膜内测。(18-15)(15-5判)
芽孢:细菌在一定的生长时期,繁殖速度下降,由细胞原生质浓缩,形成的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11-9判) 菌体在未形成芽孢之前称为繁殖体/营养体。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由其遗传性决定,但也须一定的环境条件。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繁殖体)无繁殖功能,一个细胞内只能形成一个芽孢,一个芽孢萌发也只能产生一个营养体。(17-13) 区分:1. 芽孢是细菌所特有的 对不良环境起抗性作用的休眠体。 孢子是放线菌、真菌用来繁殖所产生的。 细菌的繁殖是裂殖。 2. 菌丝是霉菌、放线菌所产生的。 假菌丝是酵母菌所特有的,
细菌的繁殖和群体结构
繁殖:主要是简单的无性的二均裂殖。 存在有性结合,极低。
常见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有益菌)
乳酸杆菌属
乳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lactis):微好氧或厌氧细菌,对营养要求高,呈长杆状,趋向于丝状,微弯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触媒为阴性 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乳酸生产
醋酸杆菌属
链球菌属
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最适生长温度为40~45°C,常存在于牛乳、乳制品及酸乳中
明串珠菌属
芽孢杆菌属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螺旋菌(Spirillum minus) 弧菌(Vibrio comma)
支原体
特点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
单细胞真核微生物。(18-17) 主要分布在含糖较高的偏酸性环境中。 最适生长温度:25~30℃
1. 形态:圆形、圆柱形、假丝状 2. 假菌丝:指有些酵母菌的细胞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不分离,彼此连成 藕节状或竹节状的细胞串,形似霉菌菌丝,为了区别于霉菌的菌丝,称之为假菌丝。 (18-9判)(17-1简答)(16-5判)(15-8判)
形态结构
结构:
细胞壁:
约占细胞干重的25%,细胞壁厚25~70nm。
外层:甘露聚糖 (外面是干的) 3层结构: 中层:蛋白质分子 (17-11) 内层:葡聚糖 (19-5)
细胞质:也称原生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
液泡:往往在细胞的中老熟期出现,其多少和大小作为衡量细胞成熟的标志。
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
芽殖:各属酵母菌搜存在。
裂殖:少数酵母菌。
节孢子 产生无性孢子:掷孢子 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孢子)酵母属,接合酵母属。(21-5)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霉菌
繁殖
繁殖力极强,通过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
无性孢子:分散,数量大,孢子有一定抗性
节孢子 游动孢子 厚垣孢子 孢囊孢子 分生孢子
有性孢子
卵孢子 接合孢子 子囊孢子 担孢子
代表种属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呈黑褐色,顶囊大球形,分生孢子为球形,生产多种有机酸如抗坏血酸、柠檬酸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四、 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微生物生长
单细胞微生物典型生长曲线:
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氧气
好氧菌
专性好氧菌:必须在有较高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米曲霉、醋酸杆菌
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有氧情况下生长的更好。(21-14) 酿酒酵母、大肠杆菌、普通变形杆菌。
微量好氧菌:只能在较低氧分压下生长。 霍乱弧菌(19-12)、发酵单胞菌。
厌氧菌
耐氧菌:生长不需要氧,分子氧存在对它也无毒害。仅靠发酵获能。 多数乳酸菌。
专性厌氧菌:不能利用氧,且分子氧存在对他们有害。会抑制其生长甚至死亡。 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因素
基本概念:
灭菌:所有微生物永久地丧失其生活力,包括芽孢。使一种彻底的杀菌方式。(18-11)(16-3判)4
商业灭菌:所检食品中无活的微生物检出,或仅能检出极少数非病原微生物。(18-10)(17-17)
控制微生物的物理方法:
高温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火焰灼烧法: 可用于接种工具的灭菌。
热空气灭菌法: 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
湿热灭菌法
煮沸消毒法: 注射器、解刨用具的消毒。
巴氏灭菌: 牛乳、酱腌菜、果汁等,不影响风味。 即低温长时法(LTLT):63℃,30min
间歇灭菌法: 用流通蒸汽反复灭菌,杀营养细胞。 药物的灭菌
超高温瞬时灭菌法(UHT) (17-7判): 果汁、牛乳等液态食品的杀菌。 135~137℃,3~5s
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缓冲液、玻璃器皿、工作服的灭菌。(21-6)
低温抑菌法
冷藏法
冷冻法
五、 病毒
噬菌体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的微生物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 毒性噬菌体: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分类
烈性/毒性噬菌体:以前学过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将核酸整合到宿主上,宿主细胞不裂解,随宿主分裂而传代 PI型噬菌体
1.含有温和噬菌体的寄主细胞称为溶原细胞(或细胞溶原化) 2.在溶原细胞内的噬菌体DNA叫原(前)噬菌体.(16-18) (15-6) 3.含原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溶原细胞(溶原细菌)
增值
六、 微生物营养与代谢
培养基
1.需注意:碳氮比(C/N)、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渗透压 2. 乳酸菌在培养时要加入氨基酸和维生素才能更好的生长 3.pH值范围:细菌pH7~8;放线菌7.5~8.5 ; 酵母菌3.8~6.0 ; 霉菌4.0~5.8
类型
营养成分划分
天然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普通肉汤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高氏1号、察氏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实验室发酵工业最常用
物理状态划分
固体培养基
琼脂和明胶的用量分别为1.5~2.0%和5~12%
半固体培养基
琼脂加入量约为0.5%, 用于细菌运动性观察及微生物的趋化性研究,鉴定菌种,噬菌体效价测定
液体培养基
不加琼脂,用于生理代谢研究及获得大量菌体
用途划分
加富培养基
加入 适合培养菌种生长而不适于其他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
选择培养基
加入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物质,SS琼脂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与指示剂的最色反应来鉴别的培养基(20-7)远藤氏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加富培养基用来增加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的数量
七、 微生物菌种保藏及复壮
菌种的保藏
原理
挑选优良纯种,采用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的方法,使菌种存活在代谢不活泼、生长受抑制的环境中
方法
斜面传代保藏
矿物油中浸没保藏
干燥-载体保藏
冷冻保藏
普通冷冻保藏技术
超低温冷冻保藏技术
液氮冷冻保藏技术
真空冻干保藏
基因工程菌保藏
菌种保藏机构
菌种的退化
现象
随着菌种保存时间延长或菌种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遗传现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复变及菌株生产性状劣化或某些遗传标记丢失
原因
有关基因的负突变
防止退化措施
合理育种
选用合适培养基
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控制传代次数
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移种传代
退化菌种的复壮
纯种分离
寄主体内复壮
淘汰已经衰退的个体
采用有效的这种菌种保藏方法
八、 微生物的生态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互生
也叫互利,两种群相互收益,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1.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 2.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
共生
两种群形成特殊的结构,相互依赖 1.菌菌共生的地衣 2.真菌与蓝细菌 3.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4.反刍动物与瘤胃微生物
九、 柠檬酸
柠檬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饮料与冰淇淋
果酱与酿造酒
腌制品
罐头食品
豆制品与调味品
医学、化学
补血剂、输血剂
柠檬酸发酵微生物
黑曲霉、温式曲霉、黄青霉
发酵机理
三羧酸循环
苹果酸
生产方法
化学合成法
发酵法
酶转化法
一十、 微生物污染
定义
一方面,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不同的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类型和数量不尽相同。另一方面,食品从原料生产、加工驻场运输、销售到烹饪等各个环节,常常与环境发生各种方式的接触,进而导致微生物污染
来源
土壤
空气
水
人及动物体
加工机械及设备
包装材料
原料及辅料
动物性原料
植物性原料
途径
内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
水
空气
人与动物
加工设备及包装材料
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安全学意义
子主题
食品腐败
食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原有化学性质或物理性质发生变化,降低或失去其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的过程
乳的菌群交替现象
抑制期 乳链球菌期 乳杆菌期 真菌期 腐败期
肉类的腐败变质
现象
发黏 微生物在肉表面大量繁殖后,是肉体表面有黏状物质产生,这是微生物繁殖后所形成的菌落以及微生物分解蛋白质的产物,主要是由格兰氏阴性细菌、乳酸菌和酵母菌产生 变色 肉类腐败变质常在肉的表面出现各种颜色变化。绿色是由于蛋白质分解产生的硫化氢与肉质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硫化氢血红蛋白 霉斑 肉体表面有霉菌生长 气味 微生物分解蛋白质 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味物质
过程
需氧菌繁殖期
兼性厌氧繁殖期
厌氧菌繁殖期
食品的加热杀菌保藏
常压杀菌
加压杀菌
超高温瞬时杀菌
微波杀菌
远红外线加热杀菌
欧姆杀菌
食品的化学保藏法
盐藏
提高渗透压,使细胞原生质浓缩,发生质壁分离,降低水分活性,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减少水中溶解氧,使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
糖藏
增加食品渗透压,降低水分活度,从而抑制微生物生长
醋藏
酒藏
防腐剂保藏
食物中毒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
定义:指因摄入含病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分类
感染型
随食物摄入大量活细菌而引起
毒素型
随食物摄入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引起
混合型
随食物摄入活细菌及其毒素共同作用而引起
原因
食品被污染
细菌繁殖
食品在食用前未被彻底加热
预防原则
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低温保存食品,控制细菌繁殖与毒素形成
食品加热充分,彻底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安全培训,进行定期健康体检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
真菌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食物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在厌氧环境中分泌极强烈的神经毒素,引起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
根据不同食品PH范围,可将食品划分为两大类,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