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颌面部解剖学
北大医学部口腔医学专业颌面部解剖学神经的知识点有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颈神经从、颈交感干,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1-08-04 18:30:49神经
三叉神经
半月节→
颞骨岩部尖端的半月神经节压迹 包被于两层硬脑膜之间的裂隙内 内侧-颈内动脉和海绵窦;外侧为卵圆孔和棘孔 下面为三叉神经运动根、岩大神经
脑桥核-触压觉
脊束核-痛温觉
中脑核-本体感觉
运动核-运动根
眼神经-感觉
向前穿行于海绵窦的外侧壁,近眶上裂处分为: 泪腺神经、额神经、鼻睫神经 泪腺神经接受上颌神经颧颞支的节后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泪腺分泌: 上泌涎核-岩大神经-蝶腭神经节-节后神经纤维为
眶上裂入眶
分布于眶、眼球、泪腺、结膜、上睑、额部及鼻背
上颌神经-感觉
圆孔至翼腭窝上部
颅中窝段
脑膜中神经,与脑膜中动脉前支伴行,分布于硬脑膜
翼腭窝段
颧神经 zygomatic N.
眶下裂入眶,穿颧骨分布于颧颞部皮肤(颧面支 颧颞支)
泪腺神经交通支:是面神经在翼腭神经节换元后的节后纤维,后加入眼支到达泪腺
蝶颚神经 sphenopalatine N.
翼腭神经节
鼻支
蝶腭孔入鼻腔
鼻腭神经
切牙孔
鼻中隔 321 123腭侧粘骨膜、牙龈
腭神经
翼腭管
腭前神经
出腭大孔
3-8腭侧粘骨膜及牙龈
腭中、后神经
出腭小孔
软腭及腭扁桃体
上牙槽后神经
翼腭窝内发出,经上颌结节
同侧磨牙黏膜 78 及 6 的腭根、远中颊根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及上颌窦粘膜
眶下管段
上牙槽前神经:321 |123 及其牙周膜、牙槽骨、颊侧牙龈及上颌窦粘膜 an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
上牙槽中神经:45 及 6 的近中颊根、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及上颌窦粘膜 middle superior alveolar N.
p
上牙神经丛
上牙槽神经(前中后)在牙槽突底交互吻合组成
发出终支至上颌牙、牙周膜及牙龈
面段
睑支
下睑的皮肤
鼻支
鼻侧部分皮肤及鼻腔前庭皮肤
上唇支
上唇皮肤及粘膜
p
下颌神经-混合
脑膜支(棘孔神经)
分前后两只,与脑膜中动脉伴行分布于硬脑膜 乳突小房黏膜
翼内肌神经
分布于翼内肌 腭帆张肌及鼓膜张肌
卵圆孔出颅,出颅后运动根和感觉根即合并在一起
较细的前干(主要为运动NF) 较粗的后干(主要为感觉NF)
前干
咀嚼肌支
颞深、咬肌、翼外肌神经
颊神经
8-5 5-8颊侧牙龈及颊部粘膜、皮肤
后干
耳颞神经
关节支-颞下颌关节、外耳道支-外耳道、腮腺支-腮腺及腮腺区皮肤、颞浅支-颞部皮肤、耳前支-耳屏、耳廓上外侧皮肤
两根包绕脑膜中动脉→翼外肌深面→ 腮腺实质内沿颞浅动静、脉上行→绕下颌颈内后方
上支-越过颧弓根部抵达颞区
下支-在腮腺实质内下行,与面神经交通
交感纤维:交感神经颈上节的节后纤维,汗腺、立毛肌、血管舒缩 副交感纤维:下泌涎核→舌咽神经 鼓室神经→岩小神经→耳神经节→节后副交感纤维→腮腺支,腮腺分泌
味觉出汗综合症:副交感与交感神经支错位再生连接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波及耳颞神经导致耳颞神经分布区放散性疼痛
舌神经
行于翼外肌和腭帆张肌之间,有面神经-鼓索加入;→鼓索内含 膝神经节来的味觉纤维(特殊内脏感觉)-支配舌前2/3味觉,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支配舌下腺及下颌下腺分泌 自翼外肌下缘穿出进入翼颌间隙,紧贴于近下颌第三磨牙牙根的下颌骨内面进入舌下区→一般感觉纤维-同侧舌侧牙龈、舌前2/3、口底粘膜、舌下腺; 勾绕下颌下腺导管 至舌尖
p
舌神经损伤-半侧舌体麻木
下牙槽神经
(下颌孔→下颌管)
颏神经
切牙支
下颌舌骨肌神经 (行于下颌舌骨沟内)
下颌舌骨肌
二腹肌前腹部
分布于下颌8-8及其牙周膜、牙槽骨; 入下颌孔前发出下颌舌骨肌神经,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 在下牙槽管内分出颏神经,出颏孔,支配下颌4-4唇颊侧牙龈及下唇粘膜、皮肤、颏部皮肤 下牙槽神经距下8|8根尖下方较近,应避免损伤 行翼下颌传导麻醉,可同时麻醉下牙槽、舌及颊神经 可于下颌孔及颏孔处行神经撕脱术
下牙槽神经损伤-同侧下唇麻木
面神经
p
面神经管段(内耳门-茎乳孔)
岩大神经 副交感节前纤维和支配腭部的味觉纤维
破裂孔处与颈内动脉交感丛的岩深神经合并为翼管神经, 经翼管-翼腭窝-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支配泪腺
味觉纤维直接穿过/经过神经节分布于腭部
镫骨肌神经
镫骨肌-镫骨肌麻痹、听觉过敏
鼓索
副交感纤维:上泌涎核→鼓索→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
味觉纤维:孤束核←面神经←膝神经节←鼓索-舌前2/3味蕾
主干颅外段:自茎乳孔穿出,位于茎突与乳突间隙/乳突前缘、乳突尖上方约1cm处,向前外稍下经外耳道软骨与二腹肌后腹之间进入腮腺
入腮腺前
耳后神经
二腹肌支
二腹肌后腹
茎突舌骨肌支
入腮腺后
颞面干
颈面干
发出9-12条神经
颞支
损伤-同侧额纹消失
颧支
损伤-眼睑闭合障碍。在颞下颌关节及颧骨和眶外侧壁手术时应避免损伤
颊支
损伤-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无力,食物积存于颊部
下颌缘支
损伤-口角歪斜,患侧口角下垂
颈支
分布于颈阔肌,发出分支与颈皮神经交通形成颈浅袢
p
面神经核上瘫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 颜面表情肌 瘫痪,常 伴有与面瘫同侧肢体的瘫痪,而 无额 纹消失及味觉和唾液 分泌障碍;(脑血管意外
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病变同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根据 受损 的部位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 2/3 味觉减退 以及唾液、泪 腺分泌障碍 。( 外周疾病
舌咽神经Ⅸ
混合性神经:感觉(一般内脏+一般躯体)、副交感、运动、味觉; 颈静脉孔出颅,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继而绕至颈内动脉浅面,经茎突诸肌内侧,至茎突咽肌后缘中部,分为咽支和肌支
临床
损伤-患侧舌后1/3感觉及味觉丧失,咽反射减弱/消失,腮腺分泌减少
舌咽神经痛
分支
窦神经
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
反射性调节心率、血压和呼吸
鼓室神经
感觉纤维
中耳等处粘膜
副交感纤维
腮腺分泌
咽支
咽部粘膜感觉
舌支
支配舌背界沟后方粘膜的味觉及一般感觉
肌支
支配茎突咽肌
扁桃体支
扁桃体、软腭、咽峡
迷走神经Ⅹ
混合型神经:感觉、副交感、运动、味觉 颈静脉孔出颅,神经干上有上、下神经节,进入颅鞘内下行-胸腔-穿食管裂孔-腹腔。可分为颈-胸-腹三段
临床
迷走神经干损伤-双侧损伤可致猝死
分支损伤:咽支-吞咽障碍,喉上-发音微弱,声嘶,喉返-失音及窒息
分支
咽支
运动-分布于咽肌和大部分软腭肌
感觉-咽粘膜
喉上神经
内侧支-感觉
会厌、梨状隐窝3-59及喉前庭3-59等处的粘膜
外侧支
环甲肌
喉返神经
运动-除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感觉-声门裂以下的粘膜
副神经ⅩⅠ
运动性神经 颈静脉孔出颅,分内外两支,内支出颅后并于迷走神经→除腭帆张肌外的软腭肌;外支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向后下斜行,入胸锁乳突肌深面并支配该肌,越过肩胛舌骨肌斜方肌三角,进入斜方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除腭帆张肌外的软腭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临床
副神经损伤:通常指外支,根据不同部位损伤分别导致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功能障碍—耸肩无力,肩胛下垂,头向健侧旋及向患侧屈障碍
颈静脉孔综合症:由于Ⅸ~ⅩⅠ均自颈静脉孔出颅,颅底骨折或肿瘤压迫波及颈静脉孔时,可同时出现上述神经损伤症状(呛食、声嘶、耸肩无力)
舌下神经ⅩⅡ
运动性神经 舌下神经管出颅,经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越过颈动脉三角及颌下三角,经舌骨舌肌与下颌舌骨肌之间,达舌下间隙。
除腭舌肌(迷走N)以外的舌外各肌、舌内肌群
临床
损伤:患侧舌肌瘫痪及萎缩,伸舌时舌尖偏患侧,静止位时,在口内患侧舌反而抬高些
颈神经从
由1-4颈神经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及椎前筋膜深面,有浅神两组分支
浅组
枕小
耳廓后及枕部皮肤
耳大
前支-腮腺区皮肤
后支-耳廓后面及乳突部皮肤
颈横
升支
颈上部皮肤
降支
颈前外侧部皮肤
锁骨上
颈下部、胸上部及肩部皮肤
深组
短支
颈深部肌
长支
膈神经
混合神经,含3 4 5颈神经的前支纤维,于椎前筋膜深面下行,分布于膈
颈交感干
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与结间支相连而成
颈上神经节
2、3颈椎横突前方 颈鞘深面
颈中神经节
最小 有时缺如
颈下神经节
位于第七颈椎横突与第一肋骨颈之间
临床
霍纳症:瞳孔缩小(瞳孔开大肌障碍);眼睑下垂,睑裂狭窄(眼睑米勒肌麻痹);眼球内陷;面部皮肤血管扩张及汗腺分泌减少(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翼腭神经节
p